●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核電是最清潔安全、技術成熟、供應能力強的發電方式,也是以科學發展觀解決能源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歷史上,確有核電站發生了災難性事故,但是,我們要科學地分析這些事故,不能一見事故就談核色變,就對加快核電建設的選擇猶豫起來
日本核電站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后,引起廣泛關注,一些人甚至由此擔心我們的核電站安全不安全,這些敏感反應都是意料之中的。單是“核”和“事故”兩個詞一起出現,就足以勾起人們對歷史的痛苦回憶———1957年歐洲的核反應堆事故,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失水事故,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
對這些事故,專家們的看法幾近一致:除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設施有設計缺陷外,幾乎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責任事故,這次日本核電站的事故也不例外。這一點有些像航空事故。空難給人的恐懼感,是飛機一旦失事,就很難有人生還。可是,若要統計分析,航空實際上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并且,那些空難的發生,主要不是飛機這種交通工具在技術上不成熟,而多是依靠人的努力可以避免的。
事情既然是這樣,發生在日本的事故,帶給我們的就不應當是無名的驚恐或由彼及己的擔憂;事實上,擔憂縈繞在人們心頭,這就從社會認知的角度提醒我們,有必要通過科學普及等有效方式,讓大家更多了解核電,從各種不同的側面大力支持我國的核電建設。
核電是最清潔、供應能力很強的發電方式。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核電的優越性無可比擬。比如火電,無論燃煤、燃油還是燃氣,都會發生對環境有害的排放,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比如風電、太陽能電,都是綠色供電,但穩定性不足,供電能力不夠強大;至于水電,沒有上述那些缺陷,然而,建壩造庫勢必會改變自然水文環境,這種變化一般說來不會變得更好。再看看核電,所有這些不足都不會發生,在目前已經達到的技術條件下又能做到確保安全,專家們更把發生在日本的這種事故稱為“外圍的、間接的事故”,所以,發展核電是我國解決能源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讓我們放下恐懼,看看該為發展核電做些什么吧!
———從規模上看,我們的核電還很弱小,目前全國用電總量中核電只占2%,要到2020年才能翻一番。而這個比例,在法國是3?4以上,韓、日、德、英、美和北歐一些國家都在1?5到一半不等。顯然,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長期努力。
———從設備制造上看,我們的自主技術還不多,所以,上個月國務院批準建設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的意義,不僅在于上了新的項目,更在于這是我國核電自主化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的重要標志。突破這個難點,要比從量上增加核電比例更富于挑戰性。
———從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環境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來看,加速核電建設是優化的選擇。
當然,發生在日本的以及歷史上的核事故教訓,是我們在發展核電中時時刻刻要引以為鑒的:我們已經認識了核電,重要的是在馴服這頭“老虎”時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大意。來源:人民網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