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五月成立了蒙城供電局剛成立的時候,變電站設備老舊,有些還是其他地方淘汰下來的。那時我們用的開關測試儀又大又重,我身形小搬不動。現在變電站都無人值守了,這在當時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不到18歲就參加工作、如今58歲的國網蒙城縣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室變電檢修班班長回憶。
蒙城縣,這座位于安徽省皖北南部的縣城,是莊子故里有著千年的歷史,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光榮的革命城市,解放軍曾在這里留下了革命的火種。蒙城縣是皖北南部地區的重要縣級城市,蒙城縣電網也是皖北南部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85年建成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起,電從緊缺到充足,走進了蒙城縣的千家萬戶。電網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電力設備的更新換代和工具的推陳出新。
設備檢修:從動手到動腦
“1985年夏天,蒙城縣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林莊變電站正在建設。當時站內許多新設備我從來沒見過。為了盡快把這些東西搞明白,我們跟在安裝人員身旁,邊看邊問邊學。”安裝人員感慨道,“我生平第一次體會到技術革新給我帶來的緊迫感。”
從變電站一次設備的變化,能窺見電網的變遷。最初變電站用的是多油開關。“多油開關的油既要用于滅弧,又要起絕緣作用,所以油多、體積大,開關安裝起來費時費力,檢修工作量大。”蒙城縣供電公司變電運檢中心運維室主管介紹。
20世紀90年代,少油開關逐步替代了多油開關。少油開關的兩個絕緣套管呈“V”字形,酷似羊角,所以也被稱為羊角叉開關。少油開關的油僅用于滅弧,體積縮小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在技術相對落后的時代,更換油開關密封墊、更換滅弧片等檢修項目都是讓檢修人員頭疼的事。
“1992年夏天,我們在鄉村變電站開展檢修。我還記得當時油開關的油被烈日曬到有60多攝氏度,檢修時殘油滴到師父的背上,燙出了豆大的血泡。”蒙城縣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室變電檢修班技術專責說。
后來,更先進的六氟化硫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GIS)面世。它將開關、互感器等全部封閉在金屬外殼中,其間充有絕緣性能更優的六氟化硫氣體,占地也更小。一座220千伏GIS變電站占地和原來的敞開式110千伏變電站相當。GIS設備檢修也更方便,減輕了檢修人員的工作,讓檢修人員有更多時間去攻克技術難題和研究新項目。
變電運維:從有人到無人
變化的不僅是“臺前”的一次設備,還有“幕后”的二次裝置。“原來,在變電站主控室墻上的模擬盤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指示燈、切換開關和操作按鈕。運維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模擬盤,通過它監測設備的運行狀況,控制開關分合和變壓器檔位等。”蒙城縣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室二次班副班長說。
2001年,蒙城縣地區變電站陸續開展綜合自動化改造。改造后,一次設備的運行狀態信息可以通過測控裝置直接傳輸至系統。數據一方面通過站內網絡系統實時呈現在主控室里的一臺電腦上,另一方面通過遠動通信裝置傳送至千里之外的調度室,輔助調度員分析決策。
從此,開關、刀閘等一次設備實現了遠程監視和控制,降低了運維人員現場操作的安全風險。斷路器氣體壓力、蓄電池電壓、保護裝置動作等狀態信息均可在調度室實時查看,一旦出現異常,相關人員就能及時處理。
從現場操作到遠程遙控,變電站也從有人值守變成了無人值守。目前,蒙城縣共有變電站31座。現如今的蒙城縣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3座,110千伏變電站7座;國網35千伏變電站21座,新增光伏電(站)廠8座,變電容量56.32萬千伏安;35千伏線路44條,總長299.21公里,10千伏線路總長4839.04公里,10千伏公用變壓器4832臺,專用變壓器2192臺,用電客戶總數48.5萬戶。依托蒙城縣220千伏變電站3座,110千伏變電站7座,蒙城縣已形成“風箏形”多環網主網架結構。一輪又一輪的改造升級,也讓一座座變電站煥發生機,為蒙城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線路建設:從人力到機械
荒無人煙的田野深入,蟲蛇出沒的野外,是線路建設人員的“戰場”。幾十年來,線路建設人員不斷創新,探索安全、高效的放線方法。
“過去放線,線放到哪里人就要到哪里。跳河、穿樹林、下田間都是常事。后來為了保護植被,開始使用空中飛艇放線。現在無人機就能放線,過去跨河放線一天的工作量現在三四個小時就能搞定。”有著豐富的線路建設項目管理經驗的蒙城縣電網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負責人說。
變化的不止是大型機械,還有建設人員隨身的“寶貝”。“在緊線、放線時,各個標段之間需要溝通。最初沒有對講機,連喇叭都沒有,大家都是爬到鐵塔上大聲吼,到最后嗓子都吼啞了。”瀘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線路工程班技術員范剛說。對講機普及是20世紀90年代,當時已是人手一部,成為不可或缺的通信設備。
鐵塔組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3年冬天,110千伏建設時有一段線路經過渦河。我們就走到河水里組塔,冰冷刺骨的水有大腿深,大家的腿都凍得發青。”蒙城縣電網輸電運檢中心線路工程班班長回憶。
為了節省人力,人字抱桿誕生了。抱桿以以小帶大的原理組立起鐵塔,提升了效率。如今,吊車等機械設備的應用讓鐵塔組立更加高效。人工組立一基35千伏鐵塔曾經要半個多月,現在用吊車只需1天。
“1987年我剛調動回到蒙城縣供電(局)公司的時候。爬桿用的腳鉤特別重,我動作不熟練,爬得很慢。由于建設工期緊,一旁的老師傅看得著急,我急得差點哭出來。”侯宏偉笑著說。現在建設人員使用的腳鉤輕便靈活,還可以根據電桿的粗細調整腳環的直徑。
現在的蒙城縣電網,為方便巡檢,建設時項目部就在鐵塔中央安裝了一部電梯,檢修人員可乘坐電梯上塔,為運維節省了不少時間。
隨著蒙城縣電網的發展,供電員工使用的工器具日漸齊全,大型機械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提升了線路建設運維效率,釋放了大量人力,也助推了電網的發展。(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