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1時10分許,北京理工大學5號教學樓突然傳出一陣爆炸聲,5名面部流血的傷者隨即被送了出來。該樓901實驗室剛買不久的實驗儀器厭氧培養箱在調試過程中突然發生氣體爆炸,造成兩名調試人員、一名教師和兩名學生被炸碎的箱體玻璃劃傷,目前5人均無生命危險。
事發后,約40平方米的實驗室內,滿地玻璃碎片,其中東側靠近墻壁桌子上擺放的厭氧培養箱已經損壞,西側的玻璃門窗也被震壞,實驗室里幾乎所有玻璃器皿也破碎了。該層其他實驗室均已停止實驗,并切斷了電源。雙榆樹消防中隊趕到現場后確認并沒有起火,于是配合120急救人員將5名傷者送出,隨即警方也對現場進行了勘查。(北京晚報)
校園安全一直是社會輿論關心的話題之一,一旦發生什么安全類的事件,“校園安全”這個話題就會被無限放大,過后卻“煙消云散”,更多情況還是無功而返,白與黑,是與非,更多的時候卻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就這樣在沫星橫飛中被湮滅……
安全教育要“活起來”
2008年11月在上海商學院發生火災事故后,記者采訪了滬上各高校負責學生安全工作的老師。楊浦區某大學一位負責老師告訴記者,安全教育是每個學校常規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大部分高校實際上做得很不專業。該校本科高年級學生對記者說,大一入學及軍訓時,學校組織過大范圍的安全教育,但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是“走過場”。
預防遠勝于“治療”
平日里松松垮垮,直到出現安全隱患后,才進行大規模整頓。這種始終被動地跟在事故后面跑的狀態,讓學校管理工作疲于奔命。臺灣中正大學學生事務處學務長楊士隆說:“事后處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加強防患意識,預防永遠勝過‘治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保衛處處長王有洪表示,我國高校現有的應急管理機制,著重“事后處理”,輕視“預案管理”。完整的應急管理體制,應包括事前預防、事中處理、事后總結三個階段,“但傳統的觀念,使我們更注重‘懲治’而忽視‘防范’。”
“自本世紀初,專項預案在各高校逐步建立,但實際上,各部門缺乏組織協調和實戰演練。”據王有洪介紹,以北京某工科院校為例,該校于2005年底出臺了“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內容包括地震、火災、化學用品、食物中毒、傳染病疫情、非正常死亡等26個分項預案。然而,該校只進行過一次學生宿舍火災逃生演習,僅涉及到保衛處等幾個部門,各職能部門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協調和配合,則從未進行過演練。
“硬件與財務損失尚可彌補,而一旦發生人身安全傷害,生命的損失將無法挽回。”與會專家表示,采用預防理念和預案管理,才是建立安全應急機制的著重點和基本原則,也是將安全突發事件所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的長效方法。
小結:
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出了事情能夠迅速團結,喜歡一哄而上。但是傷疤剛好,很快就會忘了痛。結果是很快就會再犯錯誤。在很多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都有完善的、系統的安全教育,從小教學生如何應對火災、地震等,相關教育與演習已經融入其市民生活與社區文化之中。但是在中國,這些方面的教育仍然非常欠缺,即使有一些,也多流于形式。
生命高于一切。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要真正落實到細微之處。在校舍的建設、使用和管理中,必須始終堅持這種思想,盡力做到沒有任何安全隱患,不留下任何安全死角,千萬不能視隱患而不見;在學生的教育中,必須將生命教育貫穿在整個教育中,不但要他們有崇高的生命意識,而且擁有應急救險的技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災難的發生,也才能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來臨時,能從容應對,而不至于走投無路、驚慌失措。
筆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結局是:這起事件發生以后,家長在悲傷之余吵鬧一通,學校賠一筆錢了事;有關部門處理幾個學校管理人員,向上級和民眾交待。然后,生活又恢復成老樣子,一切都沒有變化,靜靜地等待下一次類似事件的爆發……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下一篇:起火多少次才能“教訓”公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