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礦難:下猛藥見效也需時間
2005-11-29
來源:新華網
| 瀏覽:
評論:
收藏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本報記者 董偉
“中國煤礦如同大病之人。當前正是病發之時,我們不能期望有什么良藥可以立竿見影地遏制礦難。”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教授王銀生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煤礦燒退尚需猛藥,也需時間細細調理。
在大力整頓煤礦、大抓安全生產的背景下,黑龍江七臺河東風煤礦發生爆炸的消息讓人感到絕望。一名常跑事故的“老記”甚至懷疑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智慧做些什么。如果聯系到半個月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第六督察組剛剛對黑龍江煤礦安全生產進行了摸底的話,這種近似心灰意冷的心情不難理解。
事實上,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總局紀檢組組長趙岸青當時就要求黑龍江省政府注意國有重點煤礦,“雖然生產條件較好,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隱患”。不想言猶在耳,七臺河又傳來悲聲。
盡管如此,有關專家還是希望公眾對政府采取的諸多措施給予信任,而當前攔也攔不住的礦難乃是替以前相當長的時間內忽視安全生產的行為買單。“礦難還在發生并不是說現在的政策沒有意義。”王銀生說,煤礦治理是個復雜的綜合過程,政府做的很多工作恐怕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顯示出效果。“礦難集中發作不是一時一刻造成的,要讓它平息下來恐怕也不能指望一時一刻的工夫。”
自李毅中履新局長以來,國家安監局的板斧就不曾斷過。他一邊頻頻出現在事故現場,指揮營救,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探索個中原因并不遺余力。然而,今年煤礦事故卻仍然像下餃子一樣。有人曾寄希望于李毅中的決心和勤政,也有人寄希望于加大投入和體制轉變,但是安全生產卻按照自己的規律繼續懲罰著這個國家。
在以往的礦難中,沒有安全生產許可證是人們常常提起的一個原因,但是有關專家表示,安全生產并不能指望一個“證”解決問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梁嘉琨曾說,“安全生產許可證不是一個保險箱,別以為有了它就萬事無憂了。”梁嘉琨以為那只是一個通過檢查的憑據,但是安全生產卻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都會導致原來狀態的改變。“要想不發生礦難,還需要當事者的責任心和管理能力。”
本報北京11月28日電
轉自搜狐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