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網站載,經歷了76個小時的煎熬后,河南省陜縣支建煤礦透水事故中被困的69名礦工終于成功獲救。當最后一名礦工被救護車送走后,陜縣主管安全生產的副縣長、該縣救援工作的副指揮長王玉山站在人群中“哇”的一聲哭出來。
評:副縣長緣何當場大哭?——喜極而泣?悲愴?愧疚?這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對中國而言,拒絕“帶血”的煤,需要走的路恐怕還很長很長。
中青在線載,今年4月,新疆吐魯番地區托克遜縣以縣政府的名義下發了《關于托克遜縣支持農村信用社儲蓄及信貸工作的實施方案》。文件規定,全縣財政供養范疇內的機關、事業、企業的工作人員必須根據相應的行政級別在縣農村信用社存儲一定的資金。而據該縣縣委書記王家斌介紹說,出此規定的原因在于想暫時緩解農村生產資金緊張的狀況——西部縣域經濟正成為被金融機構“遺忘的角落”。
評:縣政府的做法有不得已的苦衷,甚至也有其現實的合理性——畢竟,這就是中國——地方政府一直是作為地方經濟制度的安排者,用威權主義管理傳統營造起一個鐵幕般的空間。
網載,7月30日,原本擔任上海某公司資深策劃的楊華(化名),懷孕后接到公司一份換崗合同,令她氣憤不已。換崗后的工作是公司清潔工,不過月薪仍是9000元。為此楊華自嘲自己成了“史上最貴的清潔工”。
評:報道中說,其他9名曾與楊華的合作者,因為項目解散而被公司輕易解聘了。其實,問題已經是顯而易見了,趕走你,公司需承擔違法的風險,給個清潔工你做,你干不干?這叫做“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為生命重回振奮 為礦難再寄憂思
下一篇:礦工獲救后副縣長何故一哭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