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
毎次大的事故之后,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大范圍的檢查整頓,這似乎已成了一條規律。這不,安徽阜陽“殺人奶粉”事件還沒有平息,廣州又發生了假酒毒死人的事故。面對這“人命關天”的大事,質監、工商等職能部門“高度重視”,迅即對酒類市場進行“拉網式”大檢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據5月16日《三湘都市報》報道,15日,廣東省及廣州市質監部門繼續對白酒生產企業進行清查,一天查出問題白酒20多噸,檢查的87個白酒生產加工企業屬家庭作坊的達70家,只有17家有證照。
亡羊補牢,當然應該。這些在特殊情況下出臺的興師動眾的“拉網式”檢查,不僅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還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和事故隱患,有效防止災難性事故的再度發生,令人拍手叫好!
“叫好”之余,又不免讓人對這樣的“突擊檢查”產生疑慮:廣州的問題白酒,它的大量存在并非一天兩天,質監、工商等職能部門為什么不及時進行“拉網式”檢查?何必非要等它毒死人了才“高度重視”、興師動眾,并且一查就問題成堆、觸目驚心?安徽阜陽的“空殼奶粉”,出現一年之后直到中央領導的批示下來才開始“圍追堵截”,而且一查就發現全國各地均存在大量這樣的問題奶粉及由于食用這種奶粉而出現的“大頭娃娃”。如果我們的職能部門注重平時的日常監管,“檢查”的“網”拉得嚴,這樣的災難和悲劇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嗎?
一些地方職能部門的領導之所以熱衷于事發后的“突擊檢查”,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為工作中的失誤“涂脂抺粉”。在當前責任追究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一些官員們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在事故面前故作“重視”狀,立馬作出批示,部署這樣或那樣的“大檢查”;二是制造信息,轉移視線。一些重大事故發生后,少數政府官員為減輕責任壓力,不考慮行政成本,不惜小題大作,制造轟轟烈烈的“拉網式”檢查信息,以此沖淡社會輿論,達到轉移公眾視線的目的。而突擊行動過后又面貌依舊,于是事故之后搞突擊檢查,突擊檢查之后又發生事故,如此周而復始,成為一種“怪圈”。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事發后的“突擊檢查”,更需要一種常態下的工作程序、監督檢查制度和官員問責制度。只有當職能部門依法行政、按章辦事成為了常態,問題才能解決在萌芽狀態,隱患才能及時得到消除,事故才能減少到最低限度。
走出事后“突擊檢查”的怪圈,關健是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強化常規性的日常監督管理,莫搞形式主義的花架子。事發前工作失職,監管缺位,事發后嘩眾取寵,“拉網”檢查,不管如何造勢“作秀”,到頭來只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號召力,最終淪為一種無聊的政治游戲。(稿源:紅網)(作者:高福生)(編輯:楊國煒)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