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是指環境氣溫以低于10C°為界限。嚴格地說,對人體的實感溫度,還應考慮當時的空氣濕度、風速等綜合因素。什么是低溫作業,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的定義,但一般認為在氣溫10C°以下環節中作業可稱之為低溫作業。也就是說,凡在寒冷季節從事戶外作業或室內有冷源設備,而無采暖的低溫條件下作業均可屬于低溫作業。
1)低溫作業的類型
在低溫環境中,機體散熱加快,引起身體各系統一系列生理變化,超過人體適應能力,可以造成局部性或全身損失,如凍傷或凍僵,甚至可引起死亡。容易發生凍傷的作業有以下幾種類型:
(1)冬季在寒冷地區或極區從事露天或野外作業,如建筑、裝卸、農業、漁業、地質勘探、野外考察研究等,以及在室內因條件限制或其他原因而無采暖的作業。
(2)在人工降溫環境中工作,如儲存肉類的冷庫和釀造業的地窖等,這類低溫作業的特點是沒有季節性。
(3)在暴風雨中迷途、過度疲勞、船舶遇難、飛機迫降等意外事故;寒冷天氣中進行戰爭或訓練;人工冷卻劑的儲存、傳輸和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
2)低溫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低溫作業對機體的影響不單存是環境氣溫低的程度,還取決于低溫環境中人體防寒保暖程度、體力活動程度、飲食及健康狀況間的關系等。有時工作環境氣溫雖低,但著裝保暖充分,機體熱代謝保持平衡,皮膚溫、體溫不出現下降,人體可無冷感;反之環境氣溫相對較高,若個體防寒著裝保暖不足,機體不能保持熱量代謝的平衡就會出現冷感,嚴重時也可導致冷損傷。
在低溫環境中,皮膚血管收縮減少散熱,內臟和骨骼肌血流增加,代謝加強,骨骼肌收縮產生熱,以保持正常體溫。如時間過長,超過了人體耐受能力,體溫逐漸降低。由于全身過冷,使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肺炎、腎炎、肌痛、神經痛、關節炎等。如果在低溫環境時間過長,超過了人體的適應和耐受能力,體溫調節發生障礙,當直腸溫度降為30度時,即出現昏迷,一般認為體溫降至26度以下極易引起死亡。
身體局部的冷損傷稱為凍傷。其好發部位是手、足、耳、鼻及面頰等。凍傷通常分為三度:一度凍傷局部出現紅腫;二度凍傷局部出現水泡及周圍紅腫;三度凍傷表現為局部組織壞死、脫落,嚴重者可影響到整個肢體并引起壞組。
凍僵是全身型冷損傷的結果。凍僵不一定需要極低的溫度,尤其是體弱、營養不良、過度老累等情況,在寒冷季節氣溫較低時,即出現感覺遲鈍、肌張力減退、肢體麻木或失去感覺,進一步發展則意識不清或出現幻覺,瞳孔散大,甚至死亡。
上一篇:高溫與職業中暑
下一篇:高溫作業的類型及其對人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