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基建處負責管理的工程項目分布于我校大學城校園各處,工程內容涉及新建、改造及修建項目等,涉及專業有土建、水電、市政、綠化等。基建處作為廣州大學的業主代表,負責整個項目運作的質量管理、資金控制、工期控制以及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的協調。為加強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的安全管理,確保項目實施過程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高效、有序、有效的進行,避免由于疏忽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給國家和學校帶來人身危害和財產損失,針對廣州大學基建管理工作的特點,特制定本安全管理應急救援預案,提供各項目負責人作為工程管理應急使用。
第二章、事故應急救援機構的建立
一、應急救援小組架構
每一個工程項目都要成立項目生產安全救援小組,項目生產安全救援小組名單由各項目負責人負責填報,經處領導審核后,送各參建單位備案。工作小組架構如下:
組長 基建處處長
副組長 施工單位項目經理、監理單位總監(如果有)
組員 基建處項目負責人、基建處質安員
監理單位專業負責人、質安負責人
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質安負責人
二、應急救援小組職責
應急救援小組主要成員職責:
組長:組織指揮項目的應急救援;
副組長:協助組長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
技術負責人:負責事故處置時生產系統、現場施工等調度工作;
負責搶險救援技術處理和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質安員:協助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
保衛人員: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衛生員: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及中毒、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轉院工作。
各小組成員必須在應急小組負責人統一指揮下進行工作。應急救援小組成員由于工作變動等原因不在位時,由繼承人、經委托的項目負責人或臨時負責人承擔相應責任,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機構實行替補原則。小組負責人及成員因故不能履行職責的,由行政副職替補,確保隨時到位,實施應急指揮與搶救。
第三章 應急救援小組的工作內容
一、監督督促施工單位在開工前、提交施工組織方案時報送項目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預案。負責領導、組織、指揮工程項目的生產安全事故救援工作,針對每一個具體項目要有具體分工。
二、在發生事故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通知校領導、校保衛處、打119或110請求救援等。
三、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應變演習,有計劃地區分任務,明確分工,明確職責。
四、發生安全事故或其他異常情況時,立即如實報告校領導及校各有關部分門,并及時組織救援、搶險和盡快控制險情蔓延。必要時,報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并積極協助有關部門進行全方位的救援、搶險和處理。事故單位應按要求積極妥善做好各項善后工作和恢復生產工作。
第四章 應急救援小組工作程序
1、安全事故或其他異常情況時,應按規定立即如實報告上級領導、協調有關單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全方位的救援、搶險和處理,切實排除險情和搶救人員、財產,防止事故的蔓延、擴大。
2、項目部全體員工有責任和義務在保證了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投入事故應急救援、搶險工作中去,并積極配合、協助事故的處理調查工作。
3、項目部應急救援工作流程:
具體措施如下:
(1)、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事故現場
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不要驚慌失策,要有組織、有指揮,首先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并清點在事故現場的作業人數,了解事故發生過程,確保無傷者遺漏,防止事故蔓延擴大。同時為了事故調查分析需要,要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傷員和排險而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要做出標記。因為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所以要嚴加保護,包括現場各種物件的位置、顏色、形狀及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事故結束時的原來狀態。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破壞。
清理事故現場應在調查組確認無可取證,并充分記錄后方可進行。不得借口恢復生產,擅自清理現場,造成掩蓋真相。
(2)、組織調查組
在接到事故報告后的小組領導,應立即趕赴現場幫助組織搶救,并迅速組織調查組展開調查。與發生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調查組。
(3)、現場勘察
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必須要到現場進行勘查。現場對現場的勘查必須及時、全面、細致客觀。必須做好筆錄,并進行現場拍照及現場測繪。
(4)分析事故原因、確定事故性質
通過充分的調查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客觀、全面、準確地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事故分析步驟,首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對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式、不安全狀態、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5)、分清責任,嚴肅處理
根據事故的分析的原因,制定措施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同時,根據事故后果和事故責任者應負的責任提出處理意見。輕傷事故也可參照上述要求執行。對于重大未遂事故不可掉以輕心,也應嚴肅認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嚴肅處理。
(6)、寫出調查報告
調查組應著重把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責任分析和處理意見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訓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由項目負責人寫成文字報告,經調查組全體人員簽字后報批。
(7)、事故的審批和結案
事故調查處理結論報出后,須經有關機關審批方能結案。
對事故調查處理的文件、圖紙、照片、資料等長期完整的保存起來,并作研究改進措施,進行安全教育,以最終達到減少或消滅事故的目的。
第五章 事故信息收集聯系與上報
1、項目部辦公室電話或事故應急小組主要人員移動電話日常保持開機狀態。
2、在日常項目建設實施管理中,隨時檢查、隨時發現,力爭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中;一旦有事故發生,可以以最迅速的應急方案處理問題,保證將事故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3、重大事故發生后,最先發現事故的有關人員應立即向項目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小組報告,并向處領導和校領導報告。項目事故應急救援小組應立即組織人員對事故進行救援并向上級部門報告。
第六章 總結與完善
1、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辦法,就是長效健全安全生產事故報告制度,指定專人負責安全生產事故的收集、統計、審核和上報工作,并嚴格遵守事故報告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2、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基建處組織對事故的總結、分析,按“四不放過”原則吸取教訓,督促相關單位認真進行整改。
3、基建處各項目負責人,應經常督促檢查施工單位組織工人學習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安全生產專業技能知識和各種急救技能,開展廣泛的自查自糾工作,增強參建單位的全員生產安全意識。
4、督促施工單位全面進行安全衛生管理評價,落實安全生產工作崗位責任制,嚴格遵守和貫徹執行各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實現安全績效管理與安全科學評價的有機結合。
附則:
1、本安全管理緊急預案參考了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具體執行必須參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及建設部、省、市的相關安全生產管理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等。
2、各急救報警電話:
急救中心:120 火警中心;119報警中心;110交通事故急救;122職業中毒;02083872609食物中毒;02083822400就近醫院:
3、事故應急救援器材、設備:
項目部施工現場需貯備一定數量的搶險救援物資。如:圓杉、鼓風機、鴿子、毒氣體檢測儀器、防毒面罩、F48鋼管及卡子、千斤頂、手動葫蘆、砂箱、砂包、消防貯水池、滅火器、消防帶等消防器材、汽車(現場配備)、鋼絲繩、粗麻繩、電工鉗、絕緣手套、安全帽、安全帶、擔架、急救藥箱(常備感冒藥、止疼藥、食鹽、萬金油、繃帶、跌打藥、燙傷藥、酒精、止血貼、紗布、定位夾板等)等。以上物資由項目負責人負責協調,施工單位材料員負責組織購買、保養和貯備。
4、對受傷人員的搶救處理方法
應對受傷人員迅速搶救,但要采取措施確保參加搶救人員的安全不受到傷害,免至受傷人員數量增加,并注意保留現場狀況以便作事故分析。搬移受傷人員前要作好現場劃線標記。將受傷人員用擔架或類似物搬離危險區域后,視傷者受傷害情況由熟知救護知識的人員作簡易和必要的搶救和護理(如止血、包扎、固定等),然后再視現場條件情況,可選用現場汽車或攔截出租汽車,或打電話通知醫院派急救車等方法,盡快將傷者短時間內送往醫院搶救。
5、常見建筑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方法
第一條 山體滑坡應急救援方法
(一)控制維護好事故現場,密切監視和觀察倒塌動態,防止事態擴大并立即組織就地搶險,對未倒塌但可能倒塌臨近部位進行壓砂包、加支撐、減背壓等方法,防止事故擴大,對倒塌物下有被壓人員的,在采取防止再倒塌或防止事故擴大的措施后,對倒塌的支護構筑物或土方進行快速挖除,救出傷者。
(二)馬上報校領導及應急救援小組,采取應急救援措施。
(三) 按對受傷人員的搶救方法搶救現場受傷人員。
(四)跟蹤清理事故現場,勘察現場、清點人員,檢查是否還有其他人或物的損失。預備應急救援工具:挖掘機、起重機、切割機、藥箱、擔架等。
第二條 樓面倒塌事故的搶救
搶救時要防止事故的再擴大,要分析事故現場情況確定搶救方法,確保受傷人員免受傷害,避免搶救人員受傷,要消滅危險源。可采取由外到里加支頂加固,吊、搬離上壓物,開辟通道使搶救人員接近受傷人員處進行搶救。一般對傷員可進行包扎止血和固定受傷部位送醫院治療。
第三條 中毒應急救援方法
(一)封閉環境產生的中毒事故,在未搞清地下或環境情況,嚴禁在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和使用防護用具的情況下,馬上進入封閉環境救人,防止事態擴大。
(二)立即組織人員向封閉環境加大送風抽風,輸送氧氣或新鮮空氣,經稀釋毒氣后,用毒氣檢測儀和生鳥檢測確認安全后,再帶安全防毒面罩到封閉環境救人。
(三)對中毒人員按對受傷人員的搶救處理方法或報衛生防疫站,把中毒者送到醫院。
(四)報告有關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采取應急措施。
預備急救救援工具:防毒面罩、毒氣檢測儀、活鳥、氧氣、空壓機、送風抽風機等設備、安全救援帶(包括繩索)、藥箱、擔架等。
第四條 觸電應急救援方法
(一)觸電急救的要動作迅速,救護得法,切不可驚慌失措,束手無策。要貫徹“迅速、就地、正確、堅持”的觸電急救八字方針。
(二)發現有人觸電首先要盡快切斷電源,防止事態擴大,使觸電者脫離電源后根據觸電者的具體癥狀進行對癥施救。
(三)當認定觸電者呼吸和心跳停止時,應立即按心肺復蘇法就地搶救。方法如下:(1)通暢氣道;(2)口對口人工呼吸;(3)胸外按壓;(4)現場救護中的注意事項要堅持不斷,慎用藥物。(5)如果觸電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時須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
(四)對受傷人員按對受傷人員的搶救處理方法。
(五)馬上通知校領導及有關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采取應急措施。
工具:絕緣手套、絕緣棒、電工絕緣鉗、藥箱、擔架等。
第五條 建筑火災應急救援方法
(一)做好消防工作,防止火災發生,一旦發生火災,就要立即撲滅。
(二)預測初期火災出現的狀況。
(三)建筑起火后,初期火災能否被及時撲滅,關系到起火建筑內的人員生命和財產的安危。
(四)建筑起火后至火勢外猛烈燃燒的時間在7分鐘內,建筑起火后5~7分鐘,是撲救火災的有利時機,決定了起火單位的消防出水滅火極限時間,不能超過7分鐘,起火單位必須在起火5~7分鐘內,組織好力量使消防槍出水或應用滅火劑,進行撲救火災。要求起火后4分鐘內發現起火,發現起火后2.5分鐘內向消防隊報警,做到有警必報,及早報警,牢記報警電話和要領。
(五)立即報告校領導及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采取有效滅火措施。
(六)滅火對策:(1)嚴禁堵塞消防工具和消防通道;(2)倉庫火災,內攻近戰(3)樓宇火災,分層截擊;(4)電氣火災,縱橫堵截;(5)低層建筑火災,上風樓宇設防,下風樓宇堵截;預備消防工具;消防栓、配有水槍的消防帶、消防砂池、滅火器、建筑內要沿著建筑物安裝好消防管、每層要設消防水口、每隔一層要配有水槍的消防水帶。
第六條 支模坍塌應急救援方法
(一)工地發生支模坍塌事故,應立即組織人員及時搶救,控制好事故現場,防止事態擴大。
(二)對受傷人員按前述方法進行搶救。
(三)急報有關應急救援單位,采取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
(四)清理事故現場,檢查現場施工人員是否齊全,免于遺漏受傷及遇難者,把事故損失控制到最小,預備應急救援工具:切割機、起重機、藥箱、擔架。
第七條 腳手架坍塌應急救援方法
(一)發生腳手架坍塌事故,工地要立即組織人員就地搶救,控制好事故現場,防止事態擴大。
(二)對受傷人員按前述方法進行搶救。
(三)急報有關應急救援單位,采取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
(四)及時處理事故現場,消除隱患,避免事故重復發生,檢查現場施工人員是否齊全,免于遺漏受傷及遇難者,預備應急救援工具:切割機、起重機、手提電鋸、藥箱、擔架等。
第八條 骨折應急救援方法
發生骨折后,立即將手勢肢體固定,其方法是:用木版、樹枝、雨傘、報紙卷等物附在患體一側,并在之間墊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軟物品,用帶子綁好固定后,送醫院救治。
第九條 止血應急救援方法
(一)指壓止血法:在傷口上方,找到搏動的動脈血管,用手指或掌壓迫骨頭,即可止血,手和前臂出血,可用拇指壓迫上臂內側動脈搏動處;腳和小腿出血,可壓迫大腿根部股動脈搏動處。
(二)加壓包扎止血法;用干凈的(最好是無菌)紗布、繃帶或手絹等物品堵塞傷口,外用繃帶、布條等加壓包扎的時間、松緊適度,止住出血即可。
第十條 中暑應急救援方法
發現中暑病人,要盡快讓他到陰涼處休息,讓病人平躺,松解衣扣和腰帶;發燒的病人可用冷水毛巾敷頭部,給病人服一些帶鹽的茶水和搽油;病情嚴重的,要速送醫院搶救。
第十一條 物體打擊應急救援方法
(一)發生物體打擊事故,工地要馬上組織人員就地搶救,墜落物清理、搬開,救出傷者,立即送其去醫院救治,并控制現場防止事態擴大。
(二)對受傷人員按對受傷人員搶救處理方法,注意搬動傷者等的方法。
(三)及時向有關應急救援單位報告,采用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進行搶救。預備應急救援工具箱、擔架、吊機(如吊裝鋼結構時須配備)等。
第十二條 機械傷害應急救援方法
(一)在使用鋸木機、彎勾機、勾機等機械時出現以外受傷,工地要馬上采取措施救治止血,并連同殘肢一起送往醫院救治。
(二)對受傷人員按對受傷人員搶救處理方法,注意搬動傷者等的方法。
(三)采用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進行搶救。預備應急救援工具箱、擔架、消防砂等。
第十四條 其他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方法
(一)發生安全事故,工地要立即組織人員就地搶救,控制現場防止事態擴大。
(二)對受傷人員按對受傷人員搶救處理方法。
(三)及時向校領導及應急救援單位報告,采用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進行搶救。預備應急救援工具箱、擔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