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評價在歐美各國被稱為“風險評估”或“風險評價”(risk assessment)。在日本,為了順應人們的心理,改稱為“安全評價”。或許是受日本的影響,在我國多稱之為“安全評價”。安全評價是以保障安全為目的,按照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對工程項目或工業生產中潛在危險進行預先的識別、分析和評價,為制定基本防災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本講概述了安全評價的內容、特點、作用及主要評價方法,從下講起將陸續介紹常用安全評價方法。
1 安全評價的內容
本世紀60年代初,安全評價技術起源于美國。美國空軍倡導系統安全工程評價方法,而美國道化學公司則首創了危險指數評價方法,迄今為止已逐漸形成了并行不悖的兩大流派。
不論哪一種評價方法,其主要內容不外乎以下4個方面:危險的識別、危險的定量、定量化的危險與基準值比較、提出控制危險的措施。危險的識別是分析所研究對象存在的各種危險;危險的定量則是研究確定這些危險發生的頻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一般將定量化的危險稱之為風險;與基準值比較是將這些風險與預定的風險值相比較,判斷是否可以接受;最后即是根據風險能否接受而提出的降低、排除、轉移風險的對策。
2 安全評價的特點
安全評價的系統、預測和定量的特點從一開始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它的產生和發展造成了對傳統安全管理體制的沖擊,促進了現代安全管理體制的建立;它對現有安全技術的成效作出評判并提示新的安全對策,促進了安全技術的發展。
與傳統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相比,安全評價的主要特點是:
(1)確立了系統安全的觀點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的日趨復雜和連續化生產的實現,系統往往由許多子系統構成。為了保證系統的安全,就必須研究每一個子系統,另外,各個子系統之間的“接點”往往會被忽略而引發事故,因而“接點”的危險性不容忽視。安全評價是以整個系統安全為目標的,因此不能孤立地對子系統進行研究和分析,而要從全局的觀點出發,才能尋求到最佳的、有效的防災途徑。
(2)開發了事故預測技術 傳統的安全管理頗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即從已經發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訓,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事故的代價太大,必須預先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安全評價的目的是預先發現、識別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危險因素,以便于在事故發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發生。
(3)對安全作定量描述 安全評價對安全作定量化分析,把安全從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數量指標,從而為安全管理、事故預測和選擇最優化方案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雖然在某種意認上說,安全評價是一種創新,但它畢竟是從傳統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傳統安全管理的寶貴經驗和從過去事故中汲取的教訓對于安全評價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3 安全評價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評價的上述特點,使它在杜絕、減少事故的發生,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及事故原因分析諸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安全評價已越來越多地列入各國法規、標準以及國際化組織有關規范的條款中。這表明安全評價已正式確立了它在生產中的地位。
3.1 安全評價業已成為工程項目建設中必須的一項工作
美國重要的工程項目都要進行安全評價。日本勞動省則要求新建、改建的化工廠執行《化工裝置六階段安全評價》。英國基至規定新建企業沒有安全評價就不得開工。
我國將安全評價作為工程項目“三同時”的一項新內容,是使“三同時”工作進一步科學化和制度化的重要舉措。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GB 13548-92光氣及光氣化產品生產裝置安全評價通則》強制性國家標準,標準中規定了安全評價的原則和方法。1992年,勞動部發布了《LD 31-92光氣及光氣化產品生產安全規程》部頒標準,標準中規定“報批初步設計時,必須附安全和工業衛生評價報告……”。1996年10月,勞動部發布了《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監察規定》,其中規定:“初步設計會審前,必須向勞動行政部門報送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報告和初步設計文件[含《勞動安全衛生專篇》(見附件一)]和有關的圖紙資料。”另外還規定:“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必須進行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一)大中型和限額以上的建設項目;(二)火災危險性生產類別為甲類的建設項目……。”1998年2月,勞動部發布了《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管理辦法》,對安全評價的具體內容作了詳細規定。
3.2 安全評價是安全管理標準系中的基礎性內容
隨著工業的發展,質量保證體系及環境保護體系得到人們的認同,ISO9000系列標準和ISO14000系列標準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采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化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就世界范圍看,安全管理體系業已形成。危險辨識、風險評價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前提,因此,在有關安全管理的標準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安全評價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加拿大的《責任與關懷》將“危險評價”作為“支持實施規程應遵守的合作計劃”9項工作內容之一,ISO/CO14690《石油天然氣工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中將安全評價列為七大要素之一,其他像美國職業安衛生管理體系、英國標準BS8800、澳大利亞標準AS1470也都包括了安全評價的內容;我國的《職業安全管理體系試行標準》主要由5個要素組成,在“計劃”要素中將“危險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企業標準——《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安全、環境與健康管理體系》的十大要素之一就是安全評價。
3.3 安全評價成為控制重大工業事故的重要手段
為避免重大工業事故,國際勞工組織于1993年通過了《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其中要求雇主須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的第1 項內容就是“危險的鑒別與分析以及對事故危險的評估,包括考慮各種物質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國際勞工組織1988年出版的《重大事故控制實用手冊》(major hazard control)中將“危險評價”作為企業管理者的職責并提供了若干安全評價方法;國際勞工組織1991年出版的《重大工業事故的預防》(prevention of major industrial accident)中“危險分析”則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1992年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發布的聯邦法規《高度危害化學品處理過程的安全管理》(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 of highly hazardous chemicals)中規定應在5年之內完成“危險評估”并且在以后要對業已完成的“危險評估”重新確認。美國環保局發布的《化學事故預防規定》(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 provisions)也有進行危險分析和評價的條款。歐州共同體于1996年對1982年的《塞維索法令》進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指令(96/82/EC危險物質重大事故危險的控制)要求,成員國企業的安全管理體系中應涉及“(ii)鑒別、評價重大危險——修訂、實施由正常操作或不正常操作引發的重大危險的系統鑒別方法,評價重大危險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也于2000年開展了關鍵裝置要害部位的安全評價。
4 主要評價方法
現在,提出的安全評價方法不下幾十種,各種方法都各具特點并適于特定的場合。有關標準及資料推薦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如果……怎么樣;檢查表;如果……怎么樣/檢查表;預先危險分析;危險及可操作性研究;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故障樹分析;事件樹分析;美國道化學公司及英國蒙德分部的危險指數評價方法;原因、后果分析;人員失誤分析;荷蘭的單元或工廠設備分類快速排序法;蘇黎世安全評價方法;日本勞動省六階段安全評價方法以及我國國家標準——光氣生產三階段評價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