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損失
2006-11-2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評價事故對社會經濟和企業生產的影響,是分析安全效益、指導安全決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為了能對事故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首先要解決事故經濟損失的計算問題。
事故損失指意外事件造成的生命與健康的喪失、物質或財產的毀壞、時間的損失、環境的破壞。事故直接經濟損失,指與事故當時的、直接相聯系的、能用貨幣直接估價的損失。如事故導致的資源、設備、設施、材料、產品等物質或財產的損失。事故間接經濟損失,指與事故間接相聯系的、能用貨幣直接估價的損失。如事故導致的處理費用、賠償費、罰款、勞動時間損失、停工或停產損失等事故非當時的間接經濟損失。事故直接非經濟損失,指與事故事件當時的、直接相聯系的、不能用貨幣直接定價的損失。如事故導致的人的生命與健康、環境的毀壞等無直接價值(只能間接定價)的損失。事故間接非經濟損失指與事故間接相聯系的、不能用貨幣直接定價的損失。如事故導致的工效影響、聲譽損失、政治安定影響等。
事故損失分類是研究事故損失規律的前提。按損失與事故事件的關系,事故損失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兩類。按損失的經濟特征,分為經濟損失(或價值損失)和非經濟損失(非價值損失)。前者指可直接用貨幣測算的損失,后者指不可直接用貨幣進行計量,只能通過間接的轉換技術對其進行測算。按損失與事故的關系和經濟的特征進行綜合分類可分為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直接非經濟損失、間接非經濟損失四種等。
事故損失的計算目前有如下一些方法:
1.美國海因里希方法。W.H.海因里希在1926年,對工傷事故造成的事故損失費用問題進行了探討。他把一起事故的損失劃分為兩類:由生產公司申請、保險公司支付的金額劃為“直接損失”,把除此以外的財產損失和因停工使公司受到損失的部分作為“間接損失”,并對一些事故的損失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比例為1:4。由此說明,事故發生而造成的間接損失比直接損失費用要大得多。
2.美國西蒙茲計算法。美國的R.H.西蒙茲教授對海因里希的事故損失計算方法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他采取了從企業經濟角度出發的觀點來對事故損失進行判斷。首先,他把“由保險公司支付的金額”定為直接損失,把“不由保險公司補償的金額”定為間接損失。他的非保險費用與海因里希的間接費用雖然是出于同樣的觀點,但其構成要素不同。他還否定了海因里希的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比為1:4的結論,并代之以平均值法來計算事故總損失。即提出下述計算公式:事故總損失=由保險公司支付的費用(直接損失)+不由保險公司補償的費用(間接損失)=保險損失+A×停工傷害次數+B×住院傷害次數+C×急救醫療傷害次數+D×無傷害事故次數。式中A、B、C、D表示各種不同傷害程度事故的非保險費用平均金額,是預先根據小規模試驗研究(對某一時間的不同傷害程度的事故損失調查統計,求其均值)而獲得的。西蒙茲沒有給出具體的A、B、C、D數值,使用時可因不同的行業條件采用不同的取值。即應隨企業或行業的變化,如平均工資、材料費用以及其他費用有的相應變化,A、B、C、D的數值也隨之變化。
3.我國國標的計算方法。根據事故損失管理的需要,以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制定了《企業職工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6441—86)。該《標準》將傷亡事故的經濟損失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部分,即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善后處理支出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是直接經濟損失;而導致產值減少、資源破壞等受事故影響而造成的其他經濟損失的價值是間接經濟損失。其計算方法是:事故總損失L=事故經濟損失+事故非經濟損失=事故直接經濟損失A十事故間接經濟損失B+事故直接非經濟損失C+事故間接非經濟損失D。在計算絕對事故經濟損失的基礎上,可計算如下事故損失指標:千人經濟損失率RM=L/N×1000‰。式中RM為千人經濟損失率;L為全年內經濟損失(萬元);N為企業在冊職工人數(人)。千人經濟損失率將事故經濟損失和企業的勞動力聯系在一起,它表明全部職工中平均每一千名職工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小,反映了事故給企業全部職工經濟利益帶來的影響。
百萬元產值經濟損失率RV=L/PE×0.000001。式中:RV為百萬元產值經濟損失率(萬元/百萬元);L為全年總經濟損失(萬元);PE企業全年總產值(萬元)。
事故經濟損失程度分級是:一般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小于1萬元的事故;較大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大于1萬元(含1萬元)但小于10萬元的事故;重大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大于10萬(含10萬元),小于100萬元的事故;特大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大于100萬元(含100萬元)的事故。
除了上述的一般事故損失計算方法外,還有一些特殊專門性的事故損失計算問題,如職業病經濟損失計算,火災損失計算,交通事故損失計算,工效損失計算,生命與健康價值損失計算,環境損失計算等。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