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文化,千百年來繼承老祖宗傳下的習(xí)俗,并不斷革新。為了秉承傳統(tǒng),編創(chuàng)了一些民謠、童謠,朗朗上口,通俗易記,婦孺皆知。當然,受地域的影響,食俗也不相同,縣城和鄉(xiāng)村就有差異不同。筆者是農(nóng)村鄉(xiāng)下人,所收集的歌謠,主要是這一帶的習(xí)俗。
年餑餑
二十八日把面發(fā),蒸些餑餑祭祖先。
餑餑蒸得白又白,來年是個豐收年。
餑餑蒸得開口笑,日子越過越香甜。
餑餑蒸得高又高,全家祈福保平安。
春節(jié)面塑
春節(jié)蒸餑餑,類型實在多。
發(fā)紙大餑餑,就蒸這一個。
頂上一個鼻,塞上一個棗。
內(nèi)包一銅元,越聚錢越多。
祭天隨紙燒,留在發(fā)紙窩。1
中型棗餑餑,要做二十個。
每個六個鼻,各塞一個棗。
用來供祖先,五個一堆高。
用來供神仙,祈求日子好。
壓鍋面元寶,財運年年好。
壓鍋用面魚,年年有余兆。
壓鍋面富貴,福祿吉星照。
還有豆腐糕,幸福日子步步高。
春節(jié)餃
春節(jié)餃,“寶什”包。
包銅錢,財運好。
包紅棗,生子早。
包豆腐,福來到。
包栗子,立業(yè)牢。
包紅糖,甜蜜紅火日子好。
包米糕,幸福家庭步步高。
敬財神
初二日,敬財神。
早吃水餃聚元寶,
中午吃干飯,雞鴨魚肉少不了。
酒肉敬財神,發(fā)財致富運氣好。
元宵節(jié)面塑
元宵節(jié)做“提兒”,頂上一個鼻一個棗。
帶把的“戒餑餑”,頂上一個鼻一個棗。
供祖先,供神仙,祈盼日子年年好。
元宵節(jié)做盤龍,老輩人叫“圣蟲”。
姿態(tài)不一樣,大小也不等。
大者上供用,小的放面甕。
二月二龍?zhí)ь^,才能取圣蟲。
小小面刺猬,瞪著綠豆眼。
放在草垛里,柴草燒不完。
二月二
二月二攤煎餅,大囤小囤一天井。
五谷豐登圍圍滿,惠民政策是保證。
二月二吃糕豆,人不害病地豐收。
什么糕?黃米糕。什么豆?滑石豆。
又甜又脆有嚼頭,吃完糕豆快剃頭。
二月二吃苞米花。苞米花,打屋埧,
蝎子蚰蜒不進家。
三月三
三月三,蒸面燕,大燕小燕做一千。
鄉(xiāng)間孩子分著吃,長大都是好兒男。
三月三,吃雞蛋。
雞蛋在眼上滾滾,永遠明目不害眼。
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飲食省,高粱米粥,干菜餅。
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吃角粽。
幾角粽?四角粽。
幾條棱?六條棱。
什么米?大黃米是黃金粽;糯米做的白銀粽。
什么粽子最好吃?大棗、豆沙、醬肉型。
入伏立秋
入伏馉馇立秋面,誰要不吃拉半年。
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吃了一輩子不遭難。
頭伏馉馇,二伏面,三伏烙餅煎雞蛋。
七夕節(jié)
七月七,炸面魚。面魚黃,面魚香。
愛吃咸,加點鹽。愛吃甜,加點糖。
添加一些天然色,炸出的面魚更漂亮。
烏霉(方言音)黑,綠色莧,紅莧顏色更新鮮。
七夕節(jié),乞巧節(jié)。做些巧餅供“姐姐”。
紅鯉魚,綠荷葉,瓜果鳥獸做一些。
用油炸,下鍋烙,
兄弟姐妹平均分,一人一串各管各。
中秋節(jié)
八月十五月兒圓,鮮棗黃米豆子飯。
大蔥豬肉包子香,月餅西瓜敬月仙。
八月十五做月糕,萊州面塑手藝巧。
大月糕,小月糕,個個插上大紅棗。
一層糕,二層糕,玉兔坐在上面笑。
佛手糕,甜瓜糕,看看誰家做得好。11
冬至
冬至前一天,萊州人過“婆山”。12
家家戶戶吃干飯。
冬至叫“過冬”,家家戶戶要“蒸冬”。
發(fā)面包子蒸一鍋,日子起發(fā),熱氣騰騰。
臘八節(jié)
臘八節(jié),臘八粥,傳統(tǒng)美食歷史久。
多種米,多種豆,
大棗蓮子桂圓肉,煮成米粥粘稠稠。
臘八天,剝大蒜。大蒜要用醋糖腌。13
此菜名叫“義和菜”,春節(jié)佳肴辣酸甜。
辭灶
臘月廿三,民間叫“小年”。
白菜豬肉餃,送“一家之主”去上天。
糖瓜粘又甜,請灶王爺上天多美言。
舊灶碼要燒掉,新灶碼墻上粘。
除夕日
除夕日供祖先,雞鴨魚肉五大碗。
增福財神更重要,魚肉供上三大碗。
家堂菩薩吃素餐,豆腐粉條最清淡。
家人中午吃干飯,白菜豆腐肉片為大餐。
民俗注釋:
1.從除夕開始,在天井里擺上一張?zhí)斓乇娚褡溃┥吓莆弧⑾銧t和各種供品。桌在地下用六個土壑壘成一個防火、防風(fēng)雨的窩子。里面放上個發(fā)紙大餑餑。初一日早晨,在窩子里燒紙錢。
2.正月初一早晨的餃子叫“元寶”,里面包著一些寓意諧音吉祥的什物,這些什物叫“寶什”。
3.過去初二是敬財神的日子。要大放鞭炮,大吃大喝,比七月廿二隆重。
4.“提兒”是頂上插棗的圓餑餑。
5.“戒餑餑”是帶長把的圓形棗餑餑。
6.糕豆做法是把加糖蒸熟的薄片黃米糕切成菱形小塊,曬干后炒成的。口味脆甜香。
7.滑石豆是萊州特有的風(fēng)味小吃。先把黃豆煮熟,加上糖精和滑石粉拌勻,曬干,再炒出來。口味脆酥香。
8.清明節(jié)正是糧食和蔬菜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只能吃高粱米、小麥粒、苞米粒等煮成的粥和玉米面或高粱面做成的干菜餅子或菜團子。干菜是去年秋天曬成的蘿卜葉子和白菜葉子。
9.“姐姐”,即織女。
10.與清明節(jié)相反,中秋節(jié)是收獲的日子,用新的大黃米和鮮大棗、黃豆等做成的粥,叫黃米豆子。
11.月糕也可寫成“月高”。小月糕是一個圓餅,捏上花邊,頂上插個棗或做上個小面兔子或小猴子。大月糕是多層的,每層一個圓餅,餅上做上一圈瓜果的造型,如桃子、石榴、佛手、甜瓜等。有兩層的、三層的,頂層做上兔子拜月或猴子搗碓。晚上,孩子們拿著月糕街上“圓月”,邊歌邊舞,展示自家的月糕作品。
12.“婆山”(音),此日與婆婆有關(guān),說兒媳婦這天必須回婆家過節(jié),不然對婆婆不利。
13.臘八腌上蒜,到春節(jié)時蒜腌透了。吃時,忌說“散”,所以又名“義和菜”。
14.舊俗稱灶王爺為一家之主。
15.糖瓜是麻渠大糖的一種,形狀像甜瓜,像乒乓球一樣大小,表面不粘芝麻。
16.灶碼即灶神的畫像。
(王帥)
安全文化網(wǎng)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