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鄉間人家都有一只燒柴禾的灶頭。在燒火這件事上,鄉人很重視,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放在第一位的。收割的稻柴麥柴都要堆成柴垛,以保持干燥耐存儲。房前屋后囤滿堆放整齊的豆萁、花萁柴,還有劈好的樹枝樹根等,這些耐燃的硬柴,平時不舍得用,只在逢年過節燒雞鴨魚肉等硬菜時才搬出來派用場。
在燒火方式上也有改進,有段時間流行起在灶頭旁裝拉風箱的潮流。有一天我到小伙伴阿峰家玩,看見他正在燒飯。這本是件枯燥平常的事,可那天有些不一樣,阿峰邊燒火邊拉著旁邊的木箱子,看著挺新奇好玩。阿峰告訴我,這叫拉風箱,一推一拉風就出來了,省柴還助燃。我聽了躍躍欲試,就讓阿峰把燒火位置讓給我,往灶膛里添了一把稻柴,學著阿峰的樣子拉動木箱子,還真立竿見影,灶膛里有了風,火苗就直立起來,不像在燒稻柴,倒像在燒花萁柴一樣火頭很煬。
這般神奇的拉風箱,鄉鄰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紛紛看樣學樣,一時拉風箱成了灶頭的標配。我家的拉風箱是請村里的小甜阿叔定做的。小甜阿叔自學成才會做木匠,心靈手巧,古道熱腸,村里人家需要做木匠活,他都樂意幫忙。小甜阿叔按照我家灶頭側邊的長度,量尺寸鋸木料,做成一只大約1米的長方形木箱子,箱子的前后面都開了送風小窗口。箱子里面暗藏玄機,隔著上下兩層,上面是拉風板活動的空間,下面是形成氣流的出風口,拉風板連著拉桿,小甜阿叔還細心地將拉桿手柄用砂紙打磨得圓潤光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小甜阿叔說需要一些雞毛,固定在拉風板的四周,增加氣密性,讓來回拉動產生的風最大化。于是我們就四處收集雞毛,原本沒啥用處的雞毛一時成了香餑餑。待雞毛在拉風板四周綁扎好,塞進箱子嚴絲合縫,最后蓋上蓋板,一只新的拉風箱就制作完成了。
接著小甜阿叔將拉風箱安裝到灶頭邊,在拉風箱下墊了幾塊磚頭,調整好了高度,讓拉風箱的出風口與灶頭側面預留的進風口正好持平。一番調試后,小甜阿叔讓我試一試。我就拉著手柄一進一出輕輕地拉動,果然風呼呼地涌入灶膛,躥得又高又直的火頭,歡快跳躍舔舐著鑊底。見到自己做的拉風箱達到預期效果,小甜阿叔笑得比我們還開心。那天,有了新裝的拉風箱助力,父母很快燒出了一桌豐盛的家常菜,留小甜阿叔吃飯。
后來出現了電動鼓風機,省力是省力,只是要耗電,且那時經常停電,所以一些節儉慣了的農家還是繼續用人力拉風箱。再后來,燃氣灶的出現,使柴禾灶也越來越少,拉風箱就逐漸被淘汰了。但作為曾經的助燃神器,拉風箱在過往的歲月里為農家生活帶來了便利,那段“呼噠呼噠”拉著拉風箱燒火的日子,滿是人間煙火,讓人難以忘懷。(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秋涼人懷舊
下一篇:好的人生離不開“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