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性分析是預防事故、建立HSE管理體系的前提。危險性分析是指對系統、設備或人員某項操作過程的危險和激發事件進行分析,部析它們的因果關系,分析事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估計事故的發生概率。其目的是盡量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術路線、使用危險性物質、工藝和設備(即使必須使用的也可以從設計、工藝上和操作過程中考慮采取安全措施),使危險不致發展成為事故。
危險性分析包括危險辨識和危險評價兩方面的內容。危險辨識是確認危險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是危險性發生的概率和危險和諧的定量化。危險評價是指危險指標的目標值與危險定量化的比較,從而消除、減少危險或把危險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
危害識別評價是由一系列系統分析方法組成,常用的方法有安全檢查分析表(SCL)、初步危險分析(PHA)、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FEMS)、工作危害分析(JHA)、事件樹分析法(ETA)、事故樹分析法(FTA)、可操作性研究(O.S.)等,這些都是危險性分析所用的成熟的方法,它們不但能進行定性,也能進行定量的分析。但很多單位和人員在HSE初始狀態評估中,對識別的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等級還有尚需探討的內容,所以在評價過程和分析步驟上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一些危險性分析的深淺不一,有很多潛在的危險性被遺漏了,這就使得實際工作中難以實施有效的安全措施,也為今后再次進行危險性分析造成了困難。下面具體談一談進行危險性分析應當注意的問題和筆者的一些體會。
1 系統框圖和可靠性框圖的繪制是進行危險性分析的前提
1.1 危險性分析必須繪制系統圖和可靠性框圖
在進行危險性分析時,往往忽略了系統框圖和可靠性框圖的繪制,這就容易使分析產生遺漏和偏差。根據系統圖和對系統本身的分析,做出可靠性框圖,這是進行危害分析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危險性分析好壞的前提。
對于簡單的系統可以用流程代替系統圖;對于復雜的系統可以繪制各功能子系統圖,如設備結構、燃料系統、控制系統、動力系統等,這些子系統圖不但要各項功能完整,而且也要能清晰的表明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各個系統之間的關聯點往往也會引發事故,其危險性分析不容忽視。要想分析清楚其危險性就必須繪制系統框圖和可靠性框圖。
之所以首先強調系統框圖和可靠性框圖的繪制,是因為通常進行危害性分析時不太重視這一步驟。還要強調的是由于系統所完成的功能不同,系統圖和可靠性框圖往往是不一樣的。
1.2 明確危害性分析的目的
無論采用何種分析方法,都是根據系統圖和可靠性圖進行分析。進行危害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操作過程的危險和所激發的事件,即重點是分析危險產生的原因及可能導致的后果。換句話說也就是采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分析研究對象(如設備、附件或子系統以及人員操作失誤)出現故障或發生問題后,對整個設備或系統所導致的危險性進行分析、評定和預測,而分析研究對象發生故障的機理或原因則是根據分析的研究對象所生產的后果再進行。
例如,對某配電室電氣設備進行分析,當分析到交流接觸器,重點要分析該接觸器發生故障后對控制線路(不能及時停、送電)的影響以及所控制設備不能操縱的危害,找出該接觸器故障后最大影響程度是否在可控制范圍內,然后制定出該接觸器故障后的排故方案,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把危險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至于接觸器故障是由線圈短路引起的還是由粘連引起的不是分析的重點。
2 關于設備、系統或人員經驗性違章問題的辨識問題
所謂經驗性違章就是人們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出于某種目的而改變設備、附件功能或性能或者省略操作步驟、改變操作規程的行為。
人們操作的經驗性違章就是操作的隨意性,不嚴格按照規程、條例、要求進行操作,省略操作步驟、改變操作規程,這很大程度上就是操作人員的僥幸心理在起作用。在進行這方面危險性分析時往往不容易辨識,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辨識時要分清是制定的操作步驟、規程不完善、不合理,還是操作規程、制度對操作者的約束力不強,必須從這兩方面有針對性的開展分析工作。
關于設備或系統的經驗性違章在生產中有很多,也不太容易辨識。下面以一起事故為例,說明設備改造的經驗性違章進行辨識的重要性和方法。摘錄如下,某企業液化氣站自2003年×月×日進行停產例行年度檢修,×日上午×時,機械維修工×××在檢修1、2號丙烷氣體壓縮機過程中,啟動了1號丙烷氣體壓縮機,大約在10分鐘左右,中間冷卻器側面封蓋突然爆裂(封蓋屬鑄鐵材質),沖出來的氣體和碎片將該維修工×××擊倒在距壓縮機3.2米排水溝處,造成維修工左小臂骨折,動脈血管嚴重堵塞,脾臟嚴重受損的重傷事故。
事故調查報告認為事故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一起“典型”違章操作是造成的事故。
在安全閥、壓力表沒有安裝、進口閥門開啟、流程出口閥門關閉、沒有操作人員配合,不具備啟動運行條件的情況下,啟動1號丙烷氣體壓縮機,嚴重違反操作規程。如果在啟動前認真檢查安全閥、壓力表安裝完整,系統壓力超過安全閥校驗壓力(0.45MPa)時,(考試-大)安全閥會自動起跳卸壓,如果流程閥門打開,這次事故就不可能發生。
在安全閥與安全閥座之間安裝截止閥就是一種設備維修的經驗性違章。安裝截止閥的初衷是為了在安全閥到了校驗周期時,方便安全閥的拆卸,確保設備的連續運轉。但是安裝了截止閥就有使安全閥失去作用的可能,因此,必須對該截止閥的功能進行危害分析(在安全閥安裝規程中,有安全閥安裝的明確要求)。
類似這樣的“設備改造”問題,在生產中有很多,由于這樣的技術改造確實有其合理的一面,人們對這樣的經驗性違章就視而不見,以至于“見怪不怪”。在實際生產中也往往是這樣的“改造”最容易引發問題。因此,企業在實施HSE安全管理中,進行危險性分析時就不要遺漏了對人和設備的這類違章進行分析。
由于這方面的問題不容易辨識,筆者總結了一條經驗:凡是與操作步驟、規程不相符的內容,都要分析原有的制定操作步驟、規程的理由,分析實際操作步驟、規程的可行性;凡是改變系統、設備以及附件功能、要求的“技術改造”,都要查清楚是否能改變設備、系統、附件原有功能和安全狀態。
3 系統或設備具有隱蔽功能的危險性分析
所謂隱蔽功能,一是該功能在設備工作時起作用,但中斷作用時沒有警告指示;二是該功能在設備工作時不起作用,但在使用前沒有明確標示好壞。在進行危險性分析時,也往往漏掉設備或系統隱蔽功能的具體分析。
例如,在系統或設備自動滅火系統中,一般都含有煙霧、火焰探測器以及存儲消防劑的設備或容器,這兩種附件在平時無論狀態的好壞都不會對系統或設備的安全造成影響,但是都有隱蔽功能。煙霧。火焰探測器在設備工作時要起作用,但是其中斷作用時沒有信號警告指示;儲存消防劑的設備或容器在系統工作時不起使用,但一旦需要其工作時也往往沒有明確標示好壞。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隱蔽功能是保證設備或系統安全的,必須對其進行危險性分析,這也是進行這項工作容易遺漏的內容。
在進行危險性辨識時,如果不對設備或系統所具有的這樣隱蔽功能進行分析,就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危險性分析報告。
4 關于評估報告的運行與監測
根據危險性分析所制定的評估報告和事故預案,應注意可操作性研究,以保證其實用性,特別是有表明其不在實用的情況下,更需要復查和內部審核。
HSE危險性分析首次正式報告完成后,要經常更新,(考*試大)定期組織管理評審,不斷持續改進,這是一個循環漸進式的工作。當條件變化或碰到新情況時,風險自身也會發生變化,就必須對風險評估報告和事故預案進行更新。
安全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要深入現場,對危險性分析和評估報告條款進行現場模擬實驗,從而發現與現場檢查不相符的地方。必要時要用演習作為強制性的檢查手段。
5 結束語
進行危險性分析是建立安全管理方案、編制安全管理體系文件的基礎。在進行初始狀態評審時,要用到危險性評價,而且在正常運轉的體系中也能夠用到危險性分析的方法。初次進行這項工作時,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上面的討論問題涉及到危險性分析和危害辨識的完整性問題,尤為要引起重視。另外,還要注意在建立HSE安全管理體系時,即使規模、性質類似的企業也不能相互機械照抄照搬。
下一篇:建設項目的安全論證和安全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