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 政府、企業在行動
2009-05-08
來源:中金在線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據調查統計,中國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已經遠遠高于醫療安全、交通安全等“傳統大項”。破解食品安全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陳君石院士認為:一個是靠責任部門健全的法制監管措施,比如: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另一方面必須要靠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者——食品加工經營者的企業自律行為。
所幸的是,正如陳君石所言的,政府和企業都已經行動起來——政府開始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管制度;在法律法規和監管更加嚴格的當下,企業狠抓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可以說,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真正敲響了中國食品安全的警鐘,各方紛紛行動起來,中國食品行業的規范發展有了契機。
政府在行動:多管齊下 加大監管保食安
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76.7%的受訪者認為確保食品安全最主要的措施是強效監管,58.2%的人認為相關法律的健全至關重要。正所謂“亂世用重典”,在食品安全日益突出的當下,政府的監管力度空前強大,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監管流程也愈加嚴密。
首先,即將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無疑是給食品安全上了一道保險鎖。該法覆蓋了生產規定、產品規定、違法處罰規定,涵蓋了初級農產品、食品生產和加工以及食品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監管機制,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整個食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所有環節、所有相關參與者的行為規范。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包括10倍賠付、罰款、吊銷許可證并五年內禁止經營食品企業等重磅規定。在如此力度的處罰之下,企業違法成本大大提升,其生產經營行為也就自然而然地規范起來。
根據《食品安全法》,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負責食品生產及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工作,監管職責劃分明確,實現食品安全的無縫監管。如今,政府監管日益嚴密,如國家工商總局日前就提出包括主體準入制度、質量準入制度在內的食品安全監管“六項制度”,為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機制保障。
企業在行動:源頭把關 全程嚴抓強品質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在《食品安全法》通過之時便指出,“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
確實,《食品安全法》的出現,從根本上保障了食品安全,有效的監管增強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在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之外,作為食品安全保障鏈第一責任者的企業,還必須做到“有法必依”,才能實現食品安全的萬無一失。
一些大型企業已經在落實《食品安全法》所規定的相關內容。而一些更為負責任的企業或品牌,則不滿足于僅僅尊章守法,而是以高于國家標準的嚴酷標準自我要求,這在國內高端奶——特侖蘇身上就可以窺得一斑。
占據高端奶榜首的特侖蘇,其成功絕非無源之水,特侖蘇特別之處便在于對包括安全在內的產品品質的把控。特侖蘇從源頭到生產再到銷售,全程都處于品質把控之中。特侖蘇的原奶100%來自牧場,這徹底擺脫了乳業奶源分散而出現的質量不可控問題;特侖蘇的生產線是國內最貴的,匯集了世界一流的設備;生產管理通過了GMP、HACCP、ISO9001、ISO14000、OHSAS18001五大體系認證,確保生產過程的規范和安全。
作為高端奶,特侖蘇從原奶到成品奶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比國家、歐盟標準還要嚴格的檢測檢驗,檢測環節多出近百道。如特侖蘇原奶中微生物含量僅為0.5萬個/毫升,比歐盟、FDA等國際標準高出20倍,比國家一級標準高出100倍;在成品奶的蛋白質、脂肪等理化指標檢測中,特侖蘇只容許出現正負0.05%的誤差,精確程度是普通牛奶的20倍。
特侖蘇是乳業自律的一個典型,事實上,大量的乳制品企業也正在反思和調整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乳品等食品行業在經歷了2008年的大亂之后將引來大治,從無序競爭走向規范發展。業內專家認為,食品安全將在法律規范、政府監管之下得以改善,消費者注意選擇一些可靠的大企業、大品牌,其安全性能相對來說是比較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