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運轉是人與自行車配合,構成人車系統,該系統中人是主導因素。自行車及道路環境等外界信息,通過騎車人的眼、耳、手、腳、臀部的感覺輸入給大腦,通過大腦對信息進行處理,作出分析判斷,再由相應器官發出指令、輸出信息,從而做出行動。這個過程,是通過人的生理作用過程,接受環境,將產生不同的交通效果。因此,研究騎車人的交通生理及心理,對防止自行車事故是很有必要的。
1、生理因素
自行車的驅動、速度,平衡等完全由人控制。人在精神正常情況下,體力大小因人而異,男人、女人、老人、青壯年、小孩、高個兒、矮個兒、胖人、瘦人,身體好壞、體力情況都不同,他們的骨骼質量,、長短、肌肉纖維組織發育狀況不同,肌力和作功能力也不同,如老人、婦女、小孩蹬車能力、耐力、對自行車動態平衡的控制能力,都不如青壯年男子。他們有時感到力不從心,騎車速度慢,可及距離短,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這都是由生理條件所決定。
騎車容易疲勞,這里主要指生理疲勞,特別是逆風而行或長距離行駛,會引起大腿肌肉、腰椎、中樞神經疲勞,腿部、臀部疼痛、腰背部酸疼、自感精神不足、力氣不佳、產生厭倦情緒。此時大腦反應遲鈍,動作緩慢不靈活,車速降低,判斷容易失誤,有產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這也是生理條件的反應。
2、心理因素
在騎自行車的進程中,人體生理在起作用,但同時也充滿心理活動過程。生理條件和心理活動不同獨立的,往往是同步顯現。不同生理條件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騎車是生理和心理過程中在輸入信息、處理信息和輸出信息諸方面,相互依附、協調工作。
(1)急快、超越心理
一般人騎自行車都有一定目的,如上班、上學、購物、探親訪友、公差等。人們都希望按時到達目的的,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時間,人們怕遲到誤事或想早一點回家而搶時間、爭速度、爭先恐后,前面自行車稍慢,后面必然要超越。尤其是男青年更為突出。騎快車、騎飛車、見空就鉆,走S路線,在車流和人流中穿來穿去。有人怕非機動車道擁護而跑到機動車道上,與汽車搶道。在交叉口搶紅燈。這些行為在自行車洪流的群體中,有意無意地互相影響。這就是群體中騎車人有意無意地在一種竟爭心理趨使下的超越心理,在這種心理趨使下,表現為快速、急追、搶超、猛拐、硬鉆、甚至違反交通規則,因此容易導致交通事故。
(2)對行空間的占有心理
騎車者都喜歡選擇比較平坦、寬敞、車輛較少的道路,行駛起來不受干擾,自由自在,減少緊張心理,保證速度。在自行車車流密度較高的路上,人們就感到產舒服、不耐煩,總想超越穿行,擺脫擁護,甚至從非機動車道穿到機動車道上,即使有分隔帶,也想從分隔帶缺口處穿出去,騎一段再回來。在自行車擁擠的路上,騎車人這種對行駛空間的占有心理,促使違反交通規則的現象增多,影響機動車輛的行駛,更重要的是為交通事故伏下隱患。
(3)膽怯心理
初學騎車者由于技術不夠熟練,東張西望,東搖西晃。老人、婦女、少年由于力不從心,騎車本來心情就緊張,當看到擁擠的自行車流和同向行駛的機動車,就感到驚慌膽怯而不知所措,想靠邊躲閃又插不過去,想慢騎又被緊逼而慢下來,往往失去控制力。1971年日本自行車死亡事故60歲以上老年人占39.8%,15-59歲44.%,15歲以下的占39.6%,老年和少年共占55.4%。這兩部分人騎車人數占總騎車人數的比例示高,但死亡比例卻相當大,皆起因于他們心理膽怯、遇險懷情又驚慌失措,失去平衡。
(4)隨機心理
自行車的特點,決定了騎車人在騎車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一般人騎自行車比較自如、從容、精神不太緊張、警覺性低,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東張西望,注意點不斷變化,結伴并行,邊走邊聊,路線不固定,繞來繞去隨意轉彎改道而行,有的還逆行,遇熱鬧就停下來圍觀,遇障礙就繞行。這得隨機心理引起的任意性,精神不集中,"不注意"會于無意之中釀成事故。
(5)異常心理
①年輕好勝、好逞能。騎英雄車大撒把、見空就鉆,橫沖直撞,使其它騎車心驚膽戰,甚至在汽車前后穿來穿去,對汽車鳴笛也不在意。
②愛沖動。如被人超了車或稍有碰撞,就火冒三丈,不是停下車吵鬧,就是猛追猛趕,企圖報復,影響交通。
③少男少女,不知深淺,蹬車戲鬧,你追我趕。或追車,扒住車身吊在后面借力,只顧玩得高興,不顧危險。
④熱戀的青年男女,騎車兜風,彼此偎偎依依,或避開警察騎車帶人,或三五成群霸占車道。
⑤小商小販只顧賺錢,負荷超載,走在路上搖搖晃晃,稍有碰撞,事故難免。
⑥窮將就,瞎對付。明知車輛部件不靈,不維修,不更換。只管你蹬它轉。意外情況出現,只好聽天由命。
⑦酒后騎車,游來蕩去,迷迷糊糊,歪歪扭扭,與汽車搶道。有時會自己往汽車上撞,釀成悲劇。
⑧好奇心理。不管街上發生什么事情,吵嘴、打架、或警察處理違章,只要有人圍在一起,就停車看熱鬧,影響交通。
以上這些有異常心理的人,一般騎車技術還是比較熟練的,但他們往往是騎車人中的"危險的人物",他們無視交通法規,頭腦發熱,自認為高明,有僥幸心理。這些人多為男青年。對這部分人應特別加強教育。
下一篇:行人的道路交通事故預防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