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所有的配置中,制動系統直接關系著駕乘者的生命安全,因而為所有消費者所關注。上世紀90年代汽車配置中較受關注的要屬ABS,當時只有較為高檔的車才配置ABS,而到了現在,ABS已是所有新車的標準配備。除了ABS,一些新的制動技術也開始廣泛應用于中高檔轎車。
ABS自動化“點剎”
ABS是Anti-LockBrakeSystem的英文縮寫,意為“防抱死制動系統”。在沒有ABS時,汽車在緊急制動時,四個車輪被完全抱死,這時汽車只要在輕微側向力作用下(比如傾斜的路面或者地上的一塊小石頭),就會發生側滑,汽車急劇擺動,甚至完全調頭;而更加危險的是,當汽車行駛在彎道時,由于前輪抱死,汽車將喪失轉向能力,這時轉動方向盤雖然也能帶動前輪轉向,但由于車輪缺乏附著使汽車無法轉向,而是沿著慣性方向向前直至停止。
有了ABS就可以通過控制剎車油壓的收放,來達到對車輪抱死的控制。當車輪制動時,安裝在車輪上的傳感器立即能感知車輪是否抱死,并將信號傳給電腦,電腦會馬上降低被抱死車輪的制動力,車輪又繼續轉動,轉動到一定程度,電腦又施加制動,保證車輪既受到制動又不致抱死,這樣不斷重復,直至汽車完全停下來。電腦能在一秒鐘之間對車輪進行幾百次的檢測,并同時對制動系統進行數十次的操縱,在“抱死-松開-抱死-松開”的循環工作過程中,使車輛始終處于臨界抱死的間隙滾動狀態。安裝了ABS的汽車能顯著改善汽車的制動性,交通事故也因此有所下降,有效保證了駕乘者的安全。
ABS升級EBD+ABS
現在,如果你查看派力奧、千里馬等新車型的參數,就會發現制動系統的說明已經改為“EBD+ABS”。從文字上,就不難看出EBD+ABS是ABS的升級版本,那么“EBD+ABS”又有什么更為先進的功能呢?
EBD的英文全稱是ElectricBrakeforceDistribution,中文直譯就是“電子制動力分配”。汽車制動時,如果四只輪胎附著地面的條件不同,四個輪子與地面的摩擦力不同,在制動時就容易產生打滑、傾斜和側翻等現象。EBD的功能就是在汽車制動的瞬間,高速計算出四個輪胎由于附著不同而各異的摩擦力數值,然后調整制動裝置,使其按照設定的程序在運動中高速調整,達到制動力與摩擦力(牽引力)的匹配,以保證車輛的平穩和安全。
EBD在本質上可以說是ABS的輔助功能,它可以提高ABS的功效。所以在安全指標上,汽車的性能更勝一籌。當重踩剎車時,EBD在ABS作用之前,依據車輛的重量和路面條件,自動以前輪為基準去比較后輪輪胎的滑動率,如發覺此差異程度必須被調整時,剎車油壓系統將會調整傳至后輪的油壓,以得到更平衡且更接近理想化剎車力的分布。所以EBD+ABS就是在ABS的基礎上,平衡每一個輪的有效地面抓地力,改善剎車力的平衡,防止出現甩尾和側移,并縮短汽車制動距離。
ESP積極主動保安全
ESP是英文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的縮寫,中文譯成“電子穩定程序”。ESP綜合了ABS、BAS(制動輔助系統)和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統)三個系統,功能更為強大,在高端車型如奔馳上已經得以應用。
ESP系統由傳感器、ECU(中央控制處理單元)和執行器三大部分組成,在電腦實時監控汽車運行狀態的前提下,對發動機及制動系統進行干預和調控。其工作原理為,在汽車行駛過程中,轉角傳感器感知駕駛者轉彎方向和角度,車速傳感器感知車速、油門開度和轉速力矩,剎車傳感器感知剎車力,而擺角傳感器則感知車子的傾斜度和側傾速度。ECU了解這些信息之后,通過計算后判斷汽車要正常安全行駛和駕駛者操縱汽車意圖的差距,然后,由ECU發出指令,調整發動機的轉速和車輪上的剎車力,從而修正汽車的過度轉向或轉向不足,以避免汽車打滑、轉向過度、轉向不足和抱死,從而保證汽車的行駛安全。
ESP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主動性。如果說ABS、EBD+ABS是被動地作出反應,那么ESP卻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ESP有以下三大特點:
實時監控:ESP是一個實時監控系統,它每時每刻都在處理監控駕駛者的操控、路面反應、汽車運動狀態,并不斷向發動機和制動系統發出指令。
主動干預:ABS等產品在起作用時,系統對駕駛者的動作起干預作用,但它不能調控發動機,而ESP則是主動調控發動機的轉速并可調整每個輪子的驅動力和制動力,以修正汽車的過度轉向和轉向不足。
事先提醒:ESP還有一個實時警示功能,當駕駛者操作不當和路面異常時,它會用警告燈警示駕駛者。在三個系統的共同作用下,最大限度地保證汽車不跑偏、不甩尾、不側翻和方向盤在任何狀態下能操縱自如。
總之,不管是ABS、EBD+ABS還是ESP,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們駕車、乘車的安全性。制動系統將一步步發展,像ESP等如今還停留在高檔車上的技術定會不斷開發,在不久的將來廣泛應用于各種車型,進一步保障行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