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職業病是保護勞動者健康、控制、減少職業病產生的先決條件,是職業衛生、勞動保障和安全生產監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際勞工組織《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津貼公約》(第121號)提出,每個成員國必須制定工業安全與職業病預防條例,要求實施工傷保險的國家必須實行工傷預防的措施。
我國規定,工傷保險要與事故預防、職業病防治相結合。
企業和職工必須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遵守勞動安全衛生法規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要做好職業病的預防,必須按“職業病三級預防”的要求開展工作。
第一級預防,通過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改革工藝、改進生產過程、配置完善的防護設施,消除職業性有害因素或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使生產過程達到安全、衛生標準。
在一級預防中,做好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監測至關重要。
第二級預防,開展健康監護,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及時處理,防止進一步發展。
第三級預防,對已患職業病者及時診斷治療,促進康復或防止病情發展。
第一級預防是最主動最理想的預防,應積極促其實現,但由于難度高,常達不到完全安全、衛生的標準。
第二級預防也是較主動的預防,容易實現,可彌補第一級預防的不足。
第三級預防雖屬被動,但對促進已患職業病者恢復健康有其現實意義。
具體地說,職業病的預防必須采取以下各種有針對性的工程技術、衛生保健防護和教育管理措施。
(一)工程技術措施。
1.生產工藝、生產材料的革新。
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用無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以無職業性危害物質產生的新工藝、新材料代替有職業性危害物質產生的工藝過程和原材料是最根本的預防措施,也是職業衛生技術在實踐中加以應用的發展方向。
例如,在電鍍行業中廣泛應用無氰電鍍法鍍鋅。
鍍銅,不僅消除了工人接解氰化物的機會,而且可防止對廢水的污染。
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無汞儀表替汞儀表。
橡膠行業用汽油代替苯,或用水代替汽油來配制膠漿等。
這些措施均使毒物的危害大為減輕。
2.對于散發有害物質的生產過程,從革新工藝流程、采用新原料角度無法解決時,應盡可能將生產設備加以密閉。
也就是說,要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過程,以減輕勞動強度,避免開放式生產,消除毒物逸散的條件。
有可能時,采用遙控或程控,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人接觸毒物的機會。
采用新技術、新方法、亦可從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
例如,生產水銀溫度計時,用真空灌表法代替熱裝法。
在蓄電池生產中,將灌注鉛粉的工藝改為灌注鉛膏,從而消除了鉛粉飛揚。
還可采用靜電噴漆、水性漆電永涂漆等。
3.盡可能地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
以機械化生產代替手工或半機械化生產,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采用隔離操作(將有害物質和操作者分離)、儀表控制(自動化控制)對于受生產條件限制,有害物質強度無法降低到國家衛生標準以下的作業場所,是很好的措施。
4.通風排毒
用通風的方法將逸散的毒物排出,因此加強通風是控制作業場所內污染源傳播、擴散的有效手段。
經常采用的通有風方式有局部排風、全面通風換氣。
局部排風是在不能密封的害物質發生源近旁設置吸風罩,排毒柜、槽邊吸風將有害物質從發生源處直接抽走,以保持作業場所的清潔。
局部排風裝置的結構及樣式,依毒物發生源及生產設備的不同特點而異,但以盡量接近毒物逸出處,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擴散,而又不防礙生產操作,便于檢修為原則。
全面通風換氣是利用新鮮空氣置換作業場所內含有害物質的空氣,以保持作業揚所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低于國家衛生標準的一種方法。
采取正確的通風措施,可以大大減少有害物質的散發面積,減少受害人員數量。
5.革新生產設備,采用濕式作業。
可采用風力運輸、負壓吸砂、吸風風選等消除粉塵飛揚。
用無矽物質代替石英,從根本上杜絕矽塵危害。
濕式作業是一種經濟易行的防止粉塵飛揚的有效措施。
水對絕大多數粉塵(如石英、長石、白泥等)具有良好的抑制擴散性能,粉塵被濕潤后就不易向空氣中飛揚。
如石英磨粉或耐火材料碾磨,玻璃、搪瓷行業的配料和拌料過程采用濕式作業,礦山鑿巖采用水心風鉆,輔以噴霧以及車間場地和井下巷道灑水,保持濕潤,基本上可達到防塵要求。
6.做好密閉、吸風、除塵。
對不能采用濕式作業的,應采用密閉吸風除塵辦法。
凡能產生粉塵的設備均應盡可能密閉,并和局部抽出式機械通風相結合,使密閉系統內保持一定的負壓,防止粉塵外逸。
抽出的含塵空氣應經除塵處理再排人大氣中。
7.建筑布局衛生。
不同生產工序的布局,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需要,而且要考慮衛生上的要求。
有毒物逸散的作業,應設在單獨房間內,以避免相互影響。
可能發生劇毒物質泄漏的生產設備應隔離。
使用容易積存或吸附于墻壁、地面等處的毒物(如汞),或能發生有毒粉塵飛揚的工房,其內部裝飾應符合衛生要求。
8.隔絕熱源
采用隔熱材料或水隔熱等方法將熱源密封,可以起到防止高溫、熱輻射對人體的不良傷害。
9.屏蔽輻射源
使用吸收電磁輻射的材料屏蔽隔射源,減少輻射源的直接輻射作用,是放射性防護中的基本方法。
10.隔、吸聲。
對于噪聲污染嚴重的作業場所,采取措施將噪聲源與操作者隔離。
用吸入材料將產生噪音設備密閉,減少產生噪音設備的振動等等,可以大大減弱噪聲污染。
(二)衛生保健防護措施。
1.個人防護和個人衛生。
雖然這不是預防職業病的根本性措施,但在許多情況下起著重要作用。
(1)防護服。
除普通工作服外,對某些作業工人尚需供應特殊質地或式樣的防護服。
例如,接觸強酸、強堿作業者應供應耐酸、耐堿工作服。
接觸有毒粉塵者給予防塵工作服。
接觸局部作用強或經皮中毒危險性大的物質,要供給相應質地的防護手套。
對毒物濺入眼內有灼傷危險的作業,應給予防護眼鏡等。
(2)防護面具。
包括防毒(塵)口罩與防毒面具。
按其作用原理可分為機械過濾式與化學過濾式兩種,有些防毒面具兼有機械過濾與化學過濾兩種作用。
有毒物質呈粉塵、煙、霧形態時,可使用機械過濾式防毒口罩。
如呈氣體、蒸氣形態,則必須使用化學過濾式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
在毒物濃度過高或空氣中氧含量過低的特殊作業情況下,則要采用隔離式防護面具,使工人吸人作業環境以外的清潔空氣。
(3)個人衛生設施。
應設置盥洗設備、淋浴及存衣室,配備個人專用更衣箱。
接觸經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害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膚洗消和沖洗眼的設施。
(4)注意個人衛生。
要開展體育鍛煉,注意營養,對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具有一定意義。
此外,應勤換工作服,勤洗澡,以保持皮膚清潔。
2.做好就業前及定期體檢。
3.對職業中毒和塵肺患者,應視病情輕重,給予調離原作業,或安排一般工作,或從事輕工作等。
(三)教育管理措施。
1.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認識。
各級政府應將職業病預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用人單位要認真貫徹執行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的法規、標準、企業要有主要領導下分管職業衛生工作,并列入議事日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工作的同時,要將職業衛生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考慮。
主要領導要及時聽取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有關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預防、管理等方面的調查、匯報和建議,要制定規劃和預防職業病的各種措施,有計劃地改善職工的生產工作環境和條件。
特別強調的是,要合理規劃廠區及車間,企業領導在企業進行改建、擴建、新建工程時,要嚴格執行“三同時”。
車間內部正件、機器的布置要合乎人機工程學的要求,應盡量減少勞動強度,保證工人在最佳體位下操作。
用人單位要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國家應保障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2.合理照明。
合理照明是創造良好作業環境的重要措施。
如果照明安排不合理或照度不夠,可造成操作者視力減退。
產品質量下降,職業中毒和工傷事故增多的嚴重后果。
3.國家對存在放射性及高毒、致畸、致癌、致突變等因素的工作場所實行特殊管理。
任何單位和人個不得將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轉移給沒有職業衛生防護條件的用人單位和個人。
4.生產、經營、進口可能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設備,必須提供中文說明書。
說明書應當載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衛生防護和應急措施等內容。
生產、經營、進口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等原材料的,除提供中文說明外,產品包裝應當有警示標志和中文警示說明。
新原材料應當附有由取得相應資格的技術機構出具的毒性鑒定報告書。
5.用人單位必須建立職業危害檔案和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制定職業衛生操作規程、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
對從事接觸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必須建立健康監護制度,記錄其職業病接觸史和職業性健康檢查結果。
要嚴格禁止有職業禁忌癥者從事所禁忌的工作。
同時,職工上崗前必須進行職業性健康檢查,調離接觸職業危害作業崗位也要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
6.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衛生宣傳、培訓教育制度,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健康教育,普及職業衛生知識,督促勞動者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衛生防護設備、個人職業衛生防護用品。
7.勞動者應當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了解職業性有毒物質的產生、發散特點和對人體的危害及緊急情況的急救措施。
要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維護職業衛生防護設備和個人職業衛生防護用品,發現職業危害事故隱患及時報告。
8.對存在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作業場所要定期進行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9.安全衛生管理
生產設備的維修和管理,特別是化工生產中防止跑、冒、滴、漏,對預防職業中毒具有重要意義。
各種防毒措施必須輔以必要的規章制度才能取得應有效果。
例如,生產工藝操作規程,生產崗位責任制,安全衛生交接班制,生產設備定期檢修制,通風防毒設備定期檢修制,危險作業安全規程,新原材料、新產品的檢驗分析及毒性鑒定制度等。
特殊有毒作業應考慮調整勞動制度與勞動組織。
lO.環境監測、生物材料監測。
要定期監測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濃度,將其控制在最高容許濃度以下。
定期對生物材料的使用和產生毒性情況進行監測。
上一篇:制鞋企業職業病的預防及管理
下一篇:怎樣做好職業病的前期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