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礦職業危害因素來源:
1、粉塵:采掘、運輸及提升等各生產過程中均能產生粉塵。粉塵性質為矽塵、煤塵、巖塵等。
2、噪聲:采掘、運輸、提升、通風、排水、壓氣、選煤等生產過程中均可能存在。
3、振動:產生振動的常用工具有鑿巖機、氣錘等、砂輪機、拋光機、電鋸等、風鉆、手搖鉆、鉆孔機等。
4、高溫、高濕:潮濕的深礦井內氣溫在30℃以上,相對濕度達85%以上,通風又不暢,就形在成濕熱環境。
5、電離輻射:含有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機械,如核子秤運輸皮帶;井下放射性氡及其子體。
6、化學毒物:井下存在的硫化氫、甲烷和放炮產生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
7、生物因素:包括結核分枝桿菌,各種細菌、霉菌和真菌,人體寄生蟲等。
8、不良體位。
二、可導致的法定職業病
矽肺
煤工塵肺
手臂振動病
噪聲聾
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
硫化氫中毒
氮氧化合物中毒
二硫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三、防護措施
1、工程防護:
1)防塵
通風、濕式作業、噴霧灑水、水封爆破、煤層注水等。
2)防毒通風防毒、瓦斯監測、灑水防毒。
3)防噪選用低噪設備,設減振墊、隔聲裝置等。
4)防振控制振動源、減少作業時間。
2、個體防護
按照行業標準配備有效的個體防護用品,并根據具體情況配備特殊防護用品,如防塵口罩、防噪耳塞、自救器、防振手套等。
3、管理措施:
1.建立建全職業衛生管管理制度(14項)。
2.對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及一線員工進行職業病防治知識的教育和培訓。
3.落實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三同時”。
4.落實職業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每年至少一次職業危害因素檢測。
5.監督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體防護用品的有效使用和維護。
4、職業健康監護
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性健康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之勞動者;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接觸職業危害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檢查周期
5、應急救援
完善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定期進行應急救援演練。
上一篇:非煤礦山職業病危害與控制
下一篇:加油、加氣站的職業危害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