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大綱

2008-05-20   來源:國家環保總局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 總則

  1.1 任務的由來

  1.2 規劃編制的范圍(行政轄區)

  1.3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1.4 規劃編制的依據

  (1)國家和地方環境、資源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要求

  (2)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中長期發展規劃

  (3)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規劃

  (4)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環發〔2003〕91號)

  (5)相關生態省建設規劃

  2. 基本情況與趨勢分析

  2.1 自然地理狀況

  2.2 社會經濟狀況

  2.3 生態環境現狀

  2.4 主要資源狀況

  2.5 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趨勢分析

  2.6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對比《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環發〔2003〕91號),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3.1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理論,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關系,以人為本,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重視生態人居,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1)協調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區域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2)因地制宜的原則。從本地實際出發,發揮本地資源、環境、區位優勢,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則。不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過規劃編制,選擇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作為突破,循序漸進,分步實施。

  (4)便于操作的原則。規劃要與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相銜接,與相關部門的行業規劃相銜接。規劃目標與措施應盡可能做到工程化、項目化、時限化。

  3.2 規劃時限

  以規劃的前一年為基準年,分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應與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或中長期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

  3.3 規劃目標

  3.3.1 總體目標

  對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預期目標進行定量與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規劃遠景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可按規劃的不同時限確定總體目標。

  各地根據實際,生態縣創建一般以5-10年為期,生態市創建一般以5-15年為期。

  已開展生態省建設的地區,生態縣、生態市建設規劃的目標、任務,要與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相銜接。

  3.3.2 具體建設指標

  具體建設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類,參見《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環發〔2003〕91號)。各地可結合當地實際對指標進行補充。指標的確定應與不同規劃期的目標相一致,并便于階段工作考核。

  3.3.3 規劃指標體系

  列表表述生態縣、生態市規劃建設時段和指標值。

  3.3.4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目標的可達性分析

  4. 生態功能區劃(依據省域生態功能區劃制訂)

  4.1 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4.1.1 生態功能區的基本概況

  4.1.2 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特點、生態敏感性、生態功能服務重要性評價,以及主導功能定位

  4.1.3 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

  4.2 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功能區劃的關系

  重點說明區域主導生態功能,闡明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明確禁止、限制和鼓勵、倡導發展的產業方向及建議。

  5.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主要領域和重點任務

  5.1 生態產業體系建設

  5.1.1 主要目標

  5.1.2 產業布局與生態功能區劃的一致性分析

  5.1.3 循環經濟與生態產業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生態旅游業等)等,此部分可根據當地實際進一步細化)

  5.2 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體系建設(自然資源較豐富或自然資源開發強度較大的縣、市,可單獨設“自然資源保障體系”一節)

  5.2.1 主要目標

  5.2.2 重點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資源開發生態恢復與重建

  5.2.3 環境污染治理

  5.2.4 自然生態保護與建設

  5.2.5 農村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5.3 生態人居體系建設

  5.3.1 主要目標

  5.3.2 優化城(鎮)功能區布局與景觀結構建設

  5.3.3 城(鎮)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綜合整治

  5.3.4 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編制生態市、區建設規劃時考慮)

  5.3.5 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編制生態縣建設規劃時考慮)

  5.3.6 綠色社區、生態村建設

  5.4 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5.4.1 主要目標

  5.4.2 倡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

  5.4.3 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與教育

  5.4.4 創建綠色學校

  5.4.5 提高公眾的參與能力

  5.5 能力保障體系建設

  5.5.1 主要目標

  5.5.2 科技支撐能力建設

  5.5.3 環境安全預測、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5.5.4 相關資源、環境保護法規、制度建設

  5.5.5 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6.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項目

  6.1 建設項目

  6.1.1 建設項目名稱

  6.1.2 建設位置、實施期限

  6.1.3 建設內容及投資(包括分年度建設內容)

  6.2 建設目的及預期應達到的效果

  6.3 責任單位

  附表:重點建設項目表

  7. 規劃實施效益分析與評價

  7.1 投資經費估算

  7.2 經費來源分析

  7.3 效益分析

  7.3.1 經濟效益

  7.3.2 環境效益

  7.3.3 社會效益

  8. 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8.1 法制保障

  8.2 組織保障(含領導干部目標考核)

  8.3 資金保障

  8.4 技術保障

  8.5 社會保障

附件二:

《生態縣、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大綱(試行)》實施意見


  一、編制生態縣、生態市建設規劃,是創建生態縣、生態市的基礎,各地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認真按照《生態縣、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大綱(試行)》(以下簡稱《大綱》)的要求,確保規劃編制質量。

  (一)要堅持因地制宜,從本地實際出發,發揮本地資源、環境、區位優勢,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實施分類指導。

  (二)要突出當地特點,揚長避短,開拓工作思路,走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三)要與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相銜接,與相關部門的行業規劃相銜接。創建生態省的省份所轄市、縣編制規劃時,還應與生態省建設規劃相銜接。

  (四)要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建設目標、任務應具體化,工作措施應盡可能做到工程化、項目化、時限化,任務分解到各有關部門、縣(區)、鄉鎮。

  二、生態縣、生態市規劃的編制,可以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委托有關科研院所承擔,也可以組織自身技術力量開展編制工作。參與編制規劃的單位和人員應當具有相關規劃編制經驗,熟悉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要求。規劃編制過程中,既要有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等領域的專家參與,也要有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和實際工作者參加,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各地要嚴格規劃編制經費預算,規劃編制業務的委托和承擔,應盡可能采用招標、投標方式進行。

  四、規劃編制完成后,編制單位應當廣泛征求當地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意見,并經政府常務會審議后,由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

  五、論證、修改后的規劃必須經當地人大審議通過后,頒布實施。

  六、縣、市級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的編制可參照《大綱》進行;已命名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可在原有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的基礎上,按照《大綱》的要求進行修編,形成生態縣、生態市建設規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大荔县| 固原市| 台州市| 孟津县| 泸西县| 阿拉善左旗| 定兴县| 阳新县| 蕲春县| 玛纳斯县| 黄浦区| 自贡市| 桑日县| 东乌| 鄂托克前旗| 东乡县| 宜昌市| 怀集县| 安仁县| 安顺市| 西贡区| 固安县| 寿阳县| 鄂尔多斯市| 崇明县| 七台河市| 兰溪市| 太仆寺旗| 嘉善县| 教育| 黔西| 开鲁县| 山西省| 淳安县| 宜都市| 库伦旗| 县级市| 惠来县| 交城县|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