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名古屋大學、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單位主辦的“低碳經濟:行動與國際合作”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論壇認為,“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
在有關“低碳經濟的了理論、目標、與發展政策”的演講中,中國環境保護部規劃司司長舒慶、日本京都大學的植田和弘、名古屋大學的薛進軍、荒山裕行、以及國家發改委的姜克雋分別就“中國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國家發展政策”、“亞洲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理論、政策、行動與合作”、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據了解,“低碳經濟”是由英國于2003年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從長期來看,低碳經濟概念既符合全球環境利益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迎合了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關注。因此低碳經濟的概念自從被提出以來,就受到國內外眾多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學者的高度關注,并對其進行了不斷的探討和研究。對于低碳經濟的研究、探討和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全球變暖、二氧化碳減排、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設等問題。
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表面上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 但實質上, 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 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 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文明, 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短期來看,低碳經濟與我國“十一五”期間能源強度下降目標是一致的;從長期來看,低碳經濟與我國強調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致的。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得到政策當局和學術領域的一致認同,都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于冷柜,而敞開式冷柜電耗比玻璃門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柜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于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凈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門冰柜,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于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今年6月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單讓公眾理解“限塑”意義在于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環保科普意識。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眾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眾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發達國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里。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溫室氣體為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群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溫室氣體。
人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于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推行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但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集體行動”。只有更多企業改變目前的被動狀態,自覺跟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步伐時,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和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