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聘任首批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
環保部最近聘請了北京金源化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張和平,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程師、著名環保專家王維平等10位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為第一屆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此舉是構建最廣泛“環保統一戰線”的一項創新。8月11日,記者在張和平的辦公室里見到了他的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的工作證。
從證件上可以看到,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被賦予了較大的權利:可根據工作需要查閱有關文件和資料,了解有關工作、計劃及執行情況;參加或列席有關會議;查詢所轉遞、提交的舉報線索的控告、申訴的辦理結果等。據了解,環保部還指定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做好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的服務工作,收集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10名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中惟一來自企業、并且是民營企業,也是惟一來自化工界的代表,張和平認為,環境保護工作要想做到位,離不開化學工業;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其技術和產品主要來自于化工;沒有化學過程的節能減排是不會有成效的,沒有化工參與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也是不可能成立的。不過,化工行業的環保工作也需要有效的監督。
這10位代表來自社會各界,對于構筑“環保統一戰線”意義重大。在談到聘請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的緣由時,王維平表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突發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日益嚴重,大大削弱了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后勁。
據王維平介紹,我國自1996年開始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制定了環境保護“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計劃期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目標,特別是“十一五”規劃還首次規定了約束指標,確定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九五”和“十五”期間的污染物減排目標不但沒有實現,反有所上升。直到“十一五”規劃期間的2007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雙下降,中國才首次完成了預定的污染物排放目標。
“盡管節能減排工作總體上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由于環境污染的累積性特征,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存量環境問題還沒有解決,增量環境問題又不斷出現,這使得我國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蓖蹙S平說。
為此,環保部決定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作用,構建環保統一戰線,促進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張和平告訴記者,為便于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充分發揮作用,環保部專門制定了《聘請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辦法》,指出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的職責是:通過參加專項檢查或重大案件調查等工作,指出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意見,起到民主監督的作用;通過參與討論研究和起草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發揮凝聚社會智力資源的優勢,起到參謀咨詢的作用;通過調查研究,廣泛了解并反映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及時向廣大群眾宣傳環境保護國情、國策和法律法規,起到橋梁紐帶的作用。
張和平還就節能減排問題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我國長期以來把節能減排作為一個約束性指標來完成,而沒有把其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只重視節能減排的結果,不重視實現節能減排的技術和產品,勢必造成節能減排目標難以實現。但值得高興的是,今年以來,我國已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盡管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規劃尚未出臺,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對于低碳經濟,張和平表示要大談而慎行。他認為,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要特別留意以“碳減排”為借口的關稅加碼行為,嚴防國外企業把高碳產品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來,使中國的碳減排指標難以完成,同時承受巨額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