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是指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直徑大于0.1μm的固體顆粒,如果存在于生產環境十:稱生產性粉塵。生產過程中,如固體物質的粉碎,粉狀物質的混合、包裝,礦石開發時的爆破、運輸等,均可使生產性粉塵彌散在生產環境的空氣中,如防塵措施不健全,長期吸人,可導致亡呼吸道職此病。
病因 粉塵對上呼吸道的危害與粉塵的種類、理化特性有關。生產性粉塵按性質可分為3類:
1.無機性粉塵 如礦物、金屬等,最為常見,對上呼吸道危害較大。礦物性粉塵有石英、石棉、石墨等;金屬性粉塵有鐵、鋅、錳、鋁等;人造無機性粉塵有水泥、金剛砂等。
2.有機性粉塵 包括植物性、動物性和人造有機性粉塵。常見的有棉、煙草、面粉、木屑、羽毛、皮毛、燃料、塑料、瀝青等。
3.混合性粉塵 系上述兩種粉塵混合存在,如植物性粉塵中常含一定量的礦物。
生產性粉塵對呼吸道的危害還與下列因素有關:
1.粉塵的大小及比重 凡顆粒較大而比重高者易沉降,反之,顆粒較小而比重低者,由于沉降緩慢而彌散在空氣中,吸人機會增加,易引起呼吸病變。
實驗證明:塵粒直徑大于25μm常受鼻毛阻擋;直徑10~15/μm的粉塵,多滯留于鼻、咽、氣管、支氣管內;直徑小于5μm的塵粒,可進入肺泡,對機體危害最大。
2.粉塵的形狀、硬度 球形塵粒的沉降速度較快,但生產環境中的塵粒多呈不規則形,其表面積大于同質量的球形粉塵;由于其所受的空氣阻力增大,沉降速度減慢,彌散于空氣中的時間較球形塵粒長久,易進入呼吸道。此外。形圓、質軟的塵粒,對呼吸道粘膜的刺激小,而形狀不規則、質硬者,對呼吸道粘膜的刺激較大。
3.粉塵的化學成分 直接影響機體受損的程度。粉塵中有毒物質含量愈高,對人體危害愈大。如空氣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超過10%時,可致肺組織進行性纖維性病變,引起呼吸功 能障礙。有機性粉塵除直接損害呼吸道粘膜外,常可引起變態反應性變化。
4.粉塵的濃度、溶解度及電荷性 粉塵濃度以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粉塵的毫克數表示。粉塵濃度愈大,對人體的危害愈大。粉塵溶解度與機體受損程度呈正相關。隨著溶解度的增加,塵粒的有害作用增大。可溶性塵粒與組織接觸后可引起局部刺激或損傷,吸人大量溶解度大的毒性粉塵,吸收后侵人血液可發生急性中毒。相同電荷的塵粒,因互相排斥,常彌散在空氣中;反之,異性電荷之粉塵,因相互吸引凝集而容易沉降。
此外,粉塵對上呼吸道的損害程度,還與鼻腔粘膜狀態和解剖結構有關,已患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鼻病時,更易致病。
發病機理 主要包括下列四個方面:
1.直接刺激作用 是最常見的致病方式。由于粉塵的長期直接刺激,鼻、咽、喉等處粘膜呈充血、腫脹、干燥或萎縮等病理變化。
2.化學腐蝕作用 水泥、石灰等粉塵,對上呼吸道粘膜有腐蝕作用,如能引起鼻中隔潰瘍及穿孔。
3.變態反應 吸人面粉、皮毛、木屑、棉花等有機性粉塵,可因變態反應而產生變應性鼻炎、喉水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癥。
4.毒性作用 長期吸人粉塵后,除引起鼻炎、塵肺等呼吸系統疾病外,還可引起中毒癥狀,如嗅覺、味覺障礙。
臨床表現 粉塵刺激上呼吸道可引起鼻、咽、喉干燥、灼熱感,鼻塞、流涕、咳嗽等多種癥狀。常見的病種有:
1.慢性鼻前庭炎 由于粉塵的長期刺激,可致鼻前庭炎,表現為局部紅腫、糜爛、結痂、干燥、皸裂、鼻毛稀少等。
2.慢性鼻炎 最多見。粉塵對鼻粘膜的損害程度與粉塵的濃度、化學成分、顆粒大小、接觸時間等因素有關。粉塵引起的鼻粘膜慢性炎癥可表現為:
(1)慢性單純性鼻炎:以鼻塞、多涕為其主要癥狀,檢查時下鼻甲充血、腫脹。
(2)干燥性鼻炎:臨床表現為鼻內干燥不適或少量涕中帶血,檢查時粘膜較干燥,鼻甲前端可見少許痂皮,但鼻甲大小正常,無粘膜萎縮。其發生機制乃為粉塵長期刺激,引起鼻粘膜上皮細胞變性、纖毛?肖失、腺體退化等病變。
(3)萎縮性鼻炎:常發生于接觸粉塵時間較長的工人中,由于鼻粘膜萎縮致鼻腔寬大,或有干痂形成,常無臭味。
(4)變應性鼻炎:多見于吸人有機性粉塵者,其表現與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相似。
3.慢性咽炎、喉炎 多因粉塵刺激致鼻塞,或勞動時長期張口呼吸,粉塵直接侵犯咽、喉部粘膜,常有咽部干燥、發癢、咳嗽、聲嘶、異物感等不適。檢查可見咽部粘膜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聲帶充血、肥厚、閉合不全等表現。
治療及預防 對于粉塵引起的上述疾病,可給予對癥治療,以減輕癥狀。預防包括加強個人防護措施,改革工藝,改進生產設備,可采用濕性作業減少粉塵飛揚,對不能采用濕性作業的生產過程,可以密閉和排風相結合的方法,防止有害物質外逸。
上一篇:氨中毒的癥狀與急救
下一篇:預防職業病的主要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