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生產工藝過程化學反應原理,分析發生閃爆現象及氣體中毒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議。
關鍵詞:濕法煉鋅;黃藥鈷渣;閃爆;氣體中毒
1、引言
某廠濕法煉鋅系統凈化工序采用鋅粉--黃藥工藝流程,生產過程產出黃藥鈷渣,為減少環境污染,變廢為寶,經技改采用黃藥渣酸洗--再生黃藥工藝,達到回收金屬鋅、黃藥和富積鈷的目的。試生產期間,在設備檢修完開車瞬間,反應罐內突然著火并發生閃爆,燃燒的氣流沖出,氣體被操作工吸入,引起頭暈、惡心、頭脹,四肢酸軟發麻,醫院診斷為不明氣體中毒。為了盡快查明原因,采取相應對策,保證安全生產,組織了專題調查分析。
2、生產工藝過程分析
2.1黃藥鈷渣分析
黃藥鈷渣化學成份(%):
Zn25.84;Cu6.0;Cd1.57;Co1.46;水份40;游離黃酸根10-20;
2.2生產輔助材料分析
生產主要輔助材料:硫化鈉(Na2S),工業品級,含量為≥60%,其余雜質為Na2CO3、FeS及少量的As、Sb等雜質。Na2S易溶于水,為強堿性物質、具強腐蝕性,長時間靜置有H2S氣體產生,H2S氣體亦為毒性物質,對眼睛、呼吸道有剌激作用,高濃度時易引起昏迷、窒息。
2.3生產工藝原理分析
黃藥鈷渣酸洗--再生黃藥工藝流程為:將黃藥鈷渣用稀硫酸酸洗回收鋅,加入硫化鈉進行漿化反應,溫度50—60℃,時間1—1.5小時,回收再生黃藥,置換出的金屬銅、鈷、鋅等以金屬硫化物沉淀形式存在,化學反應為:
2Co(C2H5OS2)3+Na2S=Co2S3↓+6Na(C2H5OCS2)
Zn(C2H5OS2)2+Na2S=ZnS↓+2Na(C2H5OCS2)
Cu2(C2H5OS2)+Na2S=CuS↓+2Na(C2H5OCS2)
反應中無任何氣體產生,過程為偏堿性反應,產出液體黃藥。
2.4過程其它反應分析
因黃藥鈷渣中含有游離黃酸根,并且在反應終止時產出黃藥溶液,當黃藥受熱或遇酸時易發生下列分解反應:
Na(C2H5OS2)+H2O35—45℃C2H5OH(液)+NaOH+CS2(液)
2Na(C2H5OS2)+H2SO4=2C2H5OS2+NaSO4+CS2(液)
CS2純品為無色帶有苦香醚味的液體,工業品為微黃色,易揮發,有爛蘿卜性氣味,密度1.2632g/cm3(20℃),冰點為-111.6℃,沸點46.3℃,不溶于水,溶于硫化堿,藥性堿,能與有機溶劑以任何比例混溶,極易揮發并燃燒,與空氣混和成爆炸性混和氣體,爆炸極限為0.8—52.2%(25—1670g/m3),遇明火、火花或摩擦所產生靜電時發生閃爆,并產生剌激性有毒氣體,反應為:
CS2+3O2燃燒CO2↑+2SO2↑
二硫化碳是極度易燃,具刺激性,損害神經和血管的毒物,侵入途徑以呼吸道吸入為主,經皮膚易能少量吸收,對人體危害表現為眩暈,頭痛、惡心,步態蹣跚等,急性中度中毒伴有感覺異常,四肢發麻,產生戴手套樣的感覺障礙
3、事故原因綜合分析
根據以上化學反應機理分析,該事故的主要原因為:生產過程中途停車檢修時間長,罐體密封嚴,通風不暢,造成罐內溫度升高,引起部分黃藥溶液發生熱分解產生C2S氣體,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和氣體,當啟動攪拌時產生靜電或火花引發著火和閃爆現象,含有CS2、SO2、CO2、H2S的部分混和氣體被操作工吸入口腔,造成急性氣體中毒事故。
4、生產中的預防及防護措施:
4.1調整工藝技術條件:將反應溫度由50—60℃降低為40--50℃并延長反應時間,既保證了反應效果,又防止黃藥溶液的熱分解,減少CS2氣體的產生。
4.2對罐體周圍加強通風,降低二硫化碳的聚集濃度,尤其在陰雨天氣,應特別注意。
4.3加強個人防護,重新確定勞保配戴方案,配發防靜電工作服及帽子,戴加厚乳膠手套,加厚口罩或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使用雨靴或防護靴,維修、電工檢修時也應按此標準穿戴齊全。
4.4工作現場嚴禁吸煙,工作完后,淋浴更衣,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4.5崗位就業前檢查,有神經精神和心血管疾患的人禁止上崗。
5、結語
經過以上措施的實施,生產運行安全平穩,現已安全運行近3年,有效的解決了生產中的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徐采棟、林蓉、汪大成.鋅冶金物理化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
2.株洲冶煉廠冶金讀本編寫小組.鋅的濕法冶煉.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
3.何鳳生.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信息室,2005.
4.危險化學品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