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人的安全素質

2008-08-29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人的安全素質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質,包括: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意識;二是人的深層安全素質,包括:情感、認知、倫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觀念、安全態度等。

  人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通過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可以得以保證和提高,在社會和企業的日常安全活動中(宣傳、教育、管理等),能夠得到較好地解決和保證。而安全意識、安全觀念、安全態度,以及情感、認知、意志等,則屬于心理學研究范疇,這是安全行為文化建設的難點和重點。下面主要探討人的安全意識及人的安全心理的特點和規律。

  一、人的安全意識

  怎么才是一個合格的、具有現代安全意識的人呢?最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具備現代人應有的安全意識。這些意識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識;事故嚴重、災害頻繁的風險意識;預防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識;行為規范、技術優先的科學意識;每時每刻、每處每地注意安全的警覺意識。人的安全意識是人所處時空安全感的定位和認知,人的安全意識受人的心理活動所支配,而人的心理是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綜合反映。

  人在勞動時的心理,有認識、情感和意志三個方面的心理活動過程。在這三種心理過程中,最基本的是認識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感覺和知覺是初級的認識過程。記憶是一種比較復雜的認識過程。思維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它和語言密切聯系,是人所特有的認識活動。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要表現出一定的態度或體驗,這就是情感。情感是心理活動的另一個方面。人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時,不僅認識事物,產生情感,還要采取行動,人們這種有意識地反作用于現實的活動稱為意志行動。意志行動中下定決心、制定計劃和克服困難等內部心理活動稱為意志。認識、情感和意志三種心理過程,它們雖然彼此區別。但又是統一的心理活動的三個不同方面。情感、意志隨認識而產生,又影響人的認識活動。同時,也必然影響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意識。因此,進行科學的安全管理,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識為目的,需要研究勞動過程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情緒。

  人們所從事的勞動過程,也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其認識的對象是十分廣泛的,不僅包括勞動對象、勞動工具與設備、勞動環境等方面,還包括生產過程的各種人和事,實際上是對整個客觀世界的認識,當然其中也包涵著對安全生產的認識。人們勞動的認識過程就是從感覺和知覺這種簡單的初級認識開始的。安全意識的強化需要通過人對事故的感覺開始,并提升到知覺認識。因此,事故的教訓和事故案例的分析和學習,是強化安全意識和提高安全素質的重要方式。

  人對勞動過程的認識,如果一直停留在感覺知覺階段,是不能正確地、完整地認識客觀事物的。可以說,人對在生產勞動中感知過的事物如果沒有記憶,等于一無所有,不能形成概念或經驗。人的認識過程,只有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有記憶參與,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才能完整完成。因此,安全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掌握需要重復(復訓),這就需要安全的教育培訓是重復性的。

  人們勞動的情緒和情感過程,是與認識過程有著密切聯系的。認識過程是產生情緒和情感的來源和基礎,情緒和情感總是伴著人的一定的認識過程而產生,并且隨著認識的變化而變化的。人們在勞動過程中,通過對勞動活動和安全生產的認識產生了情緒和情感,這對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生產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安全意識的加強,需要利用人的情緒和情感。

  只有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產或生活活動中自覺行動起來,學習必須而有效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掌握基本的安全科學技術知識和方法,安全意識得以增強、安全素質得到提高、安全行為得到改善,現代社會的安全與減災才能落到實處,使事故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使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經濟繁榮。

  二、人的事故心理分析

  從傳統的經驗管理過渡到科學安全管理,需要對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科學的預防和控制。為此需要研究導致事故的心理因素。

  安全生產與安全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把災害和事故降到最低限度。從安全管理的角度來看,要求我們從傳統的經驗管理過渡到科學管理,使災害安全管理工作適應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導致事故的各種心理因素,是造成事故的人為因素,我們對此進行研究以求對控制事故的綜合系統工程提供一定的心理科學理論依據和設想。

  1.事故原因與心理因素

  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人的因素中除了生理上的因素,還有心理的因素。

  (1)發生事故的心理因素。通過對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判斷產生不安全行為的個體根據。大多數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人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分析事故原因的關系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已知道的不安全行為:①有意違反安全規程;②無意違反安全規程;③破壞或錯誤地調整安全設備;④放縱的喧鬧、玩笑分散了他人的注意力;⑤安全操作能力低,工作缺乏技巧;⑥與人爭吵,心境下降;⑦匆忙的行動,行動草率過速或行動緩慢;⑧無人道感,不顧他人;⑨超負荷工作,力不勝任。第二,可能成為直接的人為事故的原因:①沒有經驗,不能查知事故危險;②緩慢的心理反應和心理上的缺陷;③各器官缺乏協調;④疲倦,身體不適;⑤找工作“竅門”,認為不安全的方法方便;⑥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⑦職業、工種選擇不當;⑧夸耀心,貪大求全。第三,心理上影響行為的不利原因:①激情、沖動、喜冒險;②訓練、教育不夠、無上進心;③智能低、無耐心、缺乏自衛心、無安全感;④涉及家庭原因、心境不好;⑤恐懼、頑固、報復或身心缺陷;⑥業余生活單調;⑦輕率、嫉妒;⑧未受重用、身受挫折、心緒不佳;⑨自卑感、冒險逞能、渴望超群;⑩受到批評、心有余悸。

  (2)心理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勞動條件和心理因素在事故致因中有一定地位,人在發生事故時具有的心理狀態,依事故發生的頻率、作業條件不同而異。事故發生前人在行動起點上的心理大致有五方面的因素:①素質癖性;②無知、智能低;③無意、缺乏注意力;④被外界吸引、心不在焉,工作掉以輕心;⑤抑郁消沉。

  從下面的實例可以了解到心理因素與事故的關系。

  實例一:情緒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緒狀態是引發事故的基本原因。一個青年工人因家庭問題與兄嫂鬧糾紛,被哥哥打了兩耳光,他一氣之下拿了根繩子欲尋短見,被老母苦苦勸阻。沒隔幾天這個工人在一次作業中發生了事故而喪生。

  實例二:濟南某青年職工,父母雙亡,工資很低,還要供養弟妹,本人又患肺病,27歲也未找到對象,生活的情緒非常低沉。他常常對人說:“不如死了清心。”上班經常遲到早退,違章作業不斷發生。企業工會經常派人找小李談心,發給他困難補助,并送他到蘇州療養,病好后又幫他找到對象,結婚時工會還幫他找了房子。從此,他積極工作,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在一年的工作中連續防止了兩起重大事故,受到單位表揚和獎勵。

  上述兩個實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情緒對安全行為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善于了解職工的精神狀態,通常要注意如下心理問題:

  低沉:或為家庭拖累所迫,或工作不如愿,或婚姻遇到阻力,或剛剛與同事、家人吵了架,情緒低沉不快,思想難以集中。

  興奮:朋友聚餐,新婚蜜月,或受到表揚獎勵,或在工作中取得了某種進展,情緒興奮,往往忘乎所以。

  好奇:青年工人一是好險,總想表現自己大膽、勇敢;二是獵奇,碰到什么新東西總想看一看、摸一摸,往往因為無知蠻干而出事。

  緊張:或初次上陣,或剛剛發生過事故,或剛剛受到領導批評,或遇到某種意外驚嚇,心情緊張多失誤。

  急躁:青年人干工作,往往有一種一股氣的沖勁,當某一件工作臨下班快接近尾聲時,就想一口氣干完它,往往顧此失彼。

  抵觸:或是對某件事有看法,或是對某個領導不滿,或是被人看成是“不可救藥者”,他會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工作隨便,干好干壞無所謂。

  厭倦:青年工人喜新厭舊的心理也很強烈,比如開汽車愿開新的不愿開舊的。又往往富于幻想,想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不愿意干瑣碎的、平凡的、單調重復的工作。對這些工作久而生厭,因而容易產生失誤。

  2.導致事故的心理預測和探討

  性格與事故的關系。外傾性格者,大部分容易省略動作,愿意走捷徑,企圖以最少的能量取得最大的效果,往往寧可冒險。由于外傾性格的人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與之相應的慣常的行為方式不同,導致了性格與發生事故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還表明,事故的發生與男女差別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格相同的人,不管男女出事故的機率是相接近的。

  情感與事故的關系。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不是無動于衷的,他們對所認識的事物,往往會抱著各種各樣的態度。如有些事物使人喜悅,有些事物令人憤怒,有些事物使人哀傷,有些事物令人快樂。這種對事物的喜、怒、哀、樂就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個體的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

  心理學上的“事故傾向理論”認為,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出事故,這些容易出事故的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們干什么工作,總要出事故。因此需要對大量事故造成者進行測量,發現他們的共同個性特征,然后把這些個性方面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不易發生事故的工作,而把那些在個性方面不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易發生事故的工作。但實際生活中證明,事故傾向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受到環境的制約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個性特征與事故發生的相關率也不是很高,它只是誘發事故的原因之一。

  為了更好地防止事故,需要探討事故心理的預測方法。造成事故心理的預測方法有:①直觀型預測。主要靠人的經驗,知識綜合分析能力進行預測,如征兆預測法等;②因素分析型預測。從事物發展中找出制約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作為該事物發展進行預測的預測因子,測知各種重要相關因素;③指數評估型預測。對行為人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結構的若干重要因素分別按一定標準評分,然后加以綜合,做出的總估量,得出引起事故的可能性的量的指標。

  造成事故心理的預防。造成事故心理的預防就是通過消除造成事故的可能心理,以達到保證安全的目的,從引起事故的人的心理因素出發,進行事故預防。

  (1)從引起事故的心理結構出發。引起事故的心理結構+引起事故的機遇=引起事故的行為。只有具有引起事故心理結構的人,在遇到引起事故的機遇,才能引起事故的行為。那么,如果能夠一方面有效的破除引起事故的心理結構,另一方面阻抑人們引起事故的心理結構,就可以減少事故發生。同時,如果能有效地排除引起事故的機遇,使具有引起事故心理結構的人根本遇不到引起事故的機遇,那么就有可能預防事故發生。

  (2)從可能引起事故的性格指數的理論出發;針對行為科學理論中所列各項采取有效措施,就會大大降低引起事故性格指數,可有效減少造成事故的行為發生,達到預防事故的目的。

  (3)從事物的因果規律出發。任何事故都只有在其原因或相關因素存在并起作用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和存在。只要能事前消除其原因或相關因素,或使原因或相關因素雖然存在,但都不能起任何作用,就一定能起預防事故發生的作用。

  3.事故心理分析

  (1)事故心理結構的設計。人的心理包括極其廣泛的內容:從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到思維;從情緒、感情到意志;從興趣、習慣、能力、氣質到性格個性等等。事故的心理因素是對導致一個人發生事故的心理狀態和成份的總稱。導致事故的心理雖然不如人的全部心理那樣廣泛,但仍然有相當復雜的內容,而且其中各種因素之間又是相互聯系、依存,相互矛盾、制約的。研究人的導致事故心理過程中,發現影響和導致人發生事故行為的種種心理因素,不僅內容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而有機的聯系。它們常常是有層次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辯證地起作用。為了便于研究,人們把影響和導致一個人發生事故行為的種種心理因素假設為事故的心理結構。事故的心理結構是由眾多的導致事故發生的心理要素組成。在實際工作中,只有當一個人形成一定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結構,而且具有可能引起事故的性格,并且碰到一定的引起事故的機遇時,才會發生也必然發生引起事故的行為。由此,可得出最基本的邏輯模型:造成事故的心理結構+事故機遇→導致事故的行為發生→事故。

  (2)事故心理結構的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事故的因素很多,而造成事故者的心理狀態常常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直接的因素。造成事故的心理結構復雜多樣,可歸納為十大心理要素:僥幸心理;麻痹心理;偷懶心理;逞能心理;莽撞心理;心急心理;煩燥心理;粗心心理;自滿心理;好奇心理。

  (3)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及估量。以一個比較簡單的公式粗略表示造成事故心理結構中諸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借以給予可能造成事故性格一個量的指標,這個量的指標可以叫做可能造成事故心理指數,用字母Z來表示。Z與造成事故心理結構中諸成份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如下公式:

  Z=(A+B+C+D+E+F+G+H+I+J)/(L+M)

  為了便于估量和比較,擬定粗略的評分標準:A~J,各10分,L和M各50分。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指數Z亦得到一個標準值1。當A、B、C、…、J各項均取得標準評分值,而L和M的代數和小于標準評分時,Z的值必大于標準值1;當L和M均取得平均值,而A、B、C、…、J各項的代數和大于標準評分時,Z的值亦必定大于標準值“當A、B、C、…、J各項代數的和大于標準評分,而L、M兩項的代數和又低于標準評分時,則Z便大于標準分1。按上述細則可能造成的心理指數Z有最大和最小值:最大值Z=10;最小值Z=1,即值的范圍是1~10。Z值范圍可分為3個區間:第一區間,Z值在3以上極容易發生事故;第二區間,Z值在1~2之間有發生事故之虞;第三區間,Z值在0.5以下不容易發生事故。如果能夠進行區間人數的統計會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例如從預防角度講,對第一、二區間的人,有必要加強宣傳教育,以達到防患于未然之目的。

  4.事故臨界心理剖析

  一個清醒的正常人無論是在進行生產活動、社會活動、家庭活動以及其他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和符合客觀規律的心理活動,能為發展物質生產和促進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不符合客觀規律,這時受心理活動支配和制約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如工人在生產操作過程中,不正常心理將會導致違章、失誤行為,從而促成事故發生。

  (1)麻痹心理的實例。

  某家粉末冶金廠的一名女工在立式壓機上操作,上模下模行程很慢,通常都認為不會出事故,因行程較慢,即使手碰到上模也來得及抽脫開,但這位女工的手還是被壓傷。分析其心理活動特征:一是因模子行程慢產生不會壓住手的麻痹思想;二是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注意模子的下行,注意力轉移至壓機以外的事物上;三是操作過程中遺忘把手抽離模腔。分析其心理過程是:麻痹-不注意-忘記-觸覺遲純。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麻痹。

  (2)感知失誤導致的無意違章的實例。

  理解失誤的實例:北方某工廠冬季搞基建,在挖基礎時要先進行爆破。師傅往炮眼里放好炸藥后,想到炸藥是用電引爆的,雖然閘刀事先已拉開,師傅怕有人隨手合閘,就對旁邊參加工作不久的新工人講:“去看閘”。這位新工人未搞懂“看閘”的意思,就忙跑到配電板處,看到閘刀開著就上前將閘刀合上。隨即爆破現場“轟”的一聲,一起重大事故發生了。這是一起理解失誤引起的事故,深入分析也有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聽覺理解失誤的實例:一名長期在地面操作的氣割工,第一次站在扶梯上切割離地面4米多的銹鐵管,心里有點“緊張”。管子快切斷時,地面上的人叫了一聲“當心”,這位氣割工以為要出事故了,就慌忙從梯子上下來,腳一踏空,即摔下地面造成重傷。這是由于聽覺理解失誤導致的事故。

  時間知覺失誤的實例:工廠里烘箱操作工將浸過易燃液的零部件在未達到晾干的時間條件下,直接放入烘箱,因而造成烘箱爆炸事故。這是在操作過程中時間知覺失誤的結果。

  知覺恒常負效應實例:電梯工上班前用鑰匙開電梯,總以為電梯肯定停在通常的位置處,可碰巧在這之前,已有另一名電梯工因急需將電梯開上二樓,并停在那里。該電梯工在門打開后就跨進去,結果踏空造成跌傷。

  遺忘實例:汽車駕駛員在倒車后停車,結果忘記把排檔放回原處,當再次發動時,車子倒車而引發了事故;機床操作工人把工具放在轉動部位忘記拿掉,開動機器后工具飛出傷人;一位義務消防員值班室的房間已更換,一天夜間在消防室值班,起來解手時打翻了痰盂,怕水倒在腳上而往后退,由于遺忘了是在新的地點值班,在原來的空間概念里面進行動作,結果退致滑梯洞口處而掉下造成重傷。

  (3)有意違章實例。

  注意分散實例:有一位職工將小孩帶到車間內,將其放在工作點附近的紙盒內,一邊操作沖床,一邊注意紙盒內小孩的行動,不久該操作工就出了斷指事故。

  貪圖省事實例:某廠車工為了繞近道,有意識違章在起吊物下穿行,就在行走過程中吊臂突然落下,擊中其頭部導致死亡;起重吊物時,由于吊物不平衡,用人登上吊物一端起平衡作用,結果鋼絲繩松脫,人掉下摔傷;在化工作業車間,為了抄近路,一位工人跨越溶解槽,結果被酸蒸氣灼傷。

  單純追求效益實例:司機承包貨運任務,貪圖多拿報酬,一輛貨車載裝22人及近兩噸物質,人貨混裝,在急轉彎時造成翻車,致使多人死亡;一沖床工人為了多得獎金,將雙手撳鈕中的一只撳鈕卡死,想一手按撳鈕,一手進料增加速度,結果導致斷指事故發生。

  (4)心理過程失控實例。

  某廠一名青年平常喜愛鍛煉身體,正當電視臺放映一部有名的武打片時,由于對武功高強角色的羨慕,使得一有機會就模仿電視中角色的動作。一天中班快下班時,這名青工在車間的金屬架上學武打動作上下翻轉,第一次及時被一位師傅制止,但當別人準備下班到車間外洗手時,他又沿金屬架向上爬,當爬到6、7米高時,手觸到行車導電鋁排引起觸電掉下,當場死亡。

  (5)事前違章實例。

  事前違章對工人來說是很難感知到的,因此也是一種很難控制的事故。如有一個工廠的傳達室的工人被倒下的鐵門壓死,在事故臨界時,這位工人很難感知到門的支撐處已銹蝕到了不起作用的程度。又如,有的企業里鍛工爐門(水隔套)由于進出水管的水垢積厚或裝上形狀流水不暢,使爐門內水受熱氣化而承壓,最終引起爆炸事故。在爆炸前夕,工人是無法事前感知的。有的管理人員只管派人修陰溝,不管下班后陰溝蓋子蓋好沒有,待中班或夜班工人上班時,不注意就跌進未蓋好的陰溝洞內,而導致傷亡事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辽阳市| 梁山县| 两当县| 天水市| 旬阳县| 峡江县| 修文县| 农安县| 会泽县| 离岛区| 葫芦岛市| 沁阳市| 宾川县| 兴海县| 东城区| 香港| 萨迦县| 墨玉县| 漯河市| 北海市| 固始县| 扎鲁特旗| 鄱阳县| 肇东市| 同江市| 唐山市| 苗栗市| 乌兰县| 长宁县| 监利县| 松江区| 大城县| 简阳市| 招远市| 交城县| 越西县| 岚皋县| 依兰县| 改则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