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系統的界說
經濟系統是人類社會或一個國家中的基本組成系統。從廣義上理解,經濟系統是指一定社會范圍內,由人們的一切經濟活動,以及這些經濟活動中所結成的一切經濟關系,產生的一切經濟部門,建立的一切經濟組織,利用的一切經濟資源,創造的一切經濟財富等要素綜合構成的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有機系統。
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經濟系統表現為種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行狀態。例如,從組織結構的角度看,它是由國民經濟總體及其各個層次,包括地區經濟、部門經濟、企業經濟、家庭經濟、市場經濟等組成的系統;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看,它是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相互銜接、交替進行的環節所組成的系統;從產業部門劃分的角度看,它是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及其各個部門,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所組成的系統;從經濟活動所必須具備要素的角度看,它是由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的相互結合的形式和不斷變換的過程所組成的系統,從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結成的關系的角度看,它是由社會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組成的系統。
企業的安全生產是一個經濟系統,因為企業是一個經濟實體,辦企業就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安全生產是為了保障生產的正常進行,減少財產損失和確保人員安全,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經濟系統的特征
1.人工性與自然性
經濟系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產物,表現為以人為主,人、財、物、信息等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反映人類進行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經濟過程,因此它基本上是一個以人為主,由人所創造的人工系統。由于這一特點,決定了經濟系統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它受一定社會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的影響,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狀況。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濟系統還包括物質因素,體現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特別是有些經濟過程,例如農業,本身就是社會經濟再生產過程和生物自然再生產過程的結合,因此它必然還要受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影響和制約。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系統不但具有人工性,而且還具有自然性。誠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經濟發展對于自然條件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小,但這只能改變經濟系統自然性的程度,卻永遠也不能消滅這種屬性。如工業企業是個人造系統,安全生產為經濟建設服務,主動權掌握在人的手里,人員按照安全生產規律辦事,嚴格遵章守紀,事故發生率就會大大下降。但是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等災難,安全生產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2.商品性與比例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生產是商品的生產、交換是商品的交換、分配是商品的分配、消費是商品的消費,這就使經濟系統的構成要素和運轉過程無不打上商品的烙印,具有商品性的特征經濟系統各構成要素和運轉過程的商品性,決定了它們從總體上要結成商品貨幣關系,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發展。但是,市場經濟不等于是盲目發展的經濟。一方面,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要求整個經濟系統在產業結構、產需結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等許多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只有這樣,經濟發展才能保持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頃利進行。在實際中,市場經濟發展的這種比例性要求是客觀存在的。它可以通過經濟系統的內在機制即市場來調節,也可以通過人為的、符合這種客觀比例關系要求的計劃來調節。
3.生產性效益性
經濟系統與其他系統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具有生產性,是生產物質產品、創造物質財富的系統。進行生產,就要形成一定的生產力,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進行生產,就要有產品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進行生產,就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并生產出產品;進行生產,就要建立一定的生產和各種為生產服務的組織。所有這一切,都涉及到一個安全生產的問題。經濟系統是一個以生產為核心的系統。但是,任何生產絕不是為生產而生產。生產是為了增加社會財富,最終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為此,生產還必須追求一定的利潤,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為沒有一定的利潤,就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即使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不講求效益,就不能使生產為人民造福,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就是經濟系統的效益性,而安全生產、安全管理是這個經濟系統效益性的具體體現。
三、經濟系統的運行規律
對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經濟系統的研究,必須要研究它的運行規律。因為只有建立在對它的各種客觀運行規律充分認識和掌握的基礎上的管理,才有可能是科學有效的管理。經濟系統的運行規律,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規律,在實際中表現為各個層次、各個部門的運行規律。在經濟學的研究中,一般把它們歸納為基本經濟規律、共有經濟規律、特有經濟規律3種類型。
1.基本經濟規律
是指在一定社會中決定社會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過程,因而是決定某一社會生產本質的規律。一般認為,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生產的目的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而這種目的和手段是由一定社會的客觀經濟條件,特別是由所有制形式和統治階級的利益決定的,因此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廣大人民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因此其生產的最終目的已不再是剩余價值,而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實現這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靠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和高度發達的技術基礎,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客體是廣大職工群眾,為了達到安全生產必須遵循基本經濟規律,必須明白安全生產的目的和為達到這一目的所進行的手段。安全生產的目的是保障經濟系統的健康發展,是保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實現人的價值、俗成人的習慣,把安全生產變成“安全自覺”,進而追求利潤最大化,以安全生產促進生產的發展,以保護生產力來解放生產力,最終達到安全和生產雙贏。
2.共有經濟規律
共有經濟規律,是指在一切社會形態或幾個社會形態中都存在的經濟規律。它所反映的是一切社會形態或幾個社會形態存在的經濟現象的某些共同性質。屬于這類經濟規律的主要有:
(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規律 這一規律表明,在任何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表現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即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最終必然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但是,生產關系也不是消極地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的時候,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認識這一共有經濟規律對于確定經濟管理的內容和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從這一規律的普遍性和重要地位出發,我們就可以認識到,經濟管理的內容和任務,就在于如何發展社會生產力和調整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其目的是為了使生產關系的調整不斷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的安全管理屬于經濟管理的范疇,安全管理是為了保護生產力,只有保護了生產力,才能發展生產力;進行安全技術改造,消除事故隱患也是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從而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2)價值規律 這是在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社會中所共有的經濟規律。按照政治經濟學的闡述,價值規律的主要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即等價交換。價值規律的這一客觀要求不以社會制度為轉移,它是任何實行市場經濟制的國家所必須遵循的規律。
3.特有經濟規律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會形態經濟的某一特殊本質的經濟規律,如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剩余價值規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按勞分配規律等。二是指不同經濟領域或不同經濟部門所特有的經濟規律,如宏觀經濟規律、微觀經濟規律;工業生產規律、農業生產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市場供求規律以及一些更加細分的經濟領域和部門所表現的一些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如人口規律、生態平衡規律、安全生產規律等。
上一篇: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
下一篇:安全管理客體—上層建筑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