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yè)安全管理活動中,人是安全管理主體,也是安全管理客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不僅在所處地位與擔負的職能上同作為安全管理主體的人有明顯差別,而且在性質和作用上與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其他組成部分也有根本的不同。為此,在對安全管理客體進行研究時,必須要對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作特殊的研究。
一、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的特性
作為企業(yè)安全管理客體的人主要有以下特性。
1.個性
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就其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自己的個性,這些個性主要表現為個人的性格、動機、能力、思想、興趣、氣質、欲望、情感等。人的這些個性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在一定場合都要頑強地表現出來。因此,唯物主義者應當承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個性。人的個性在安全管理客體中起著很大作用。人們的安全生產工作態(tài)度和對安全管理信息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種種個性的綜合反映。因此,在企業(yè)安全管理中是否能正確地利用、誘導或控制人的個性發(fā)揮,是能否調動人的安全生產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能否形成強大的安全凝聚力和良好的安全工作作風的關鍵。
在科學研究中,對于人的個性的研究可以分為許多學科。但是管理科學對于人的個性研究要進行綜合考察,特別要重點研究人的動機、思想、欲望、興趣、能力和需要等方面,以便解決采取何種手段,才能充分調動人的安全生產積極性并形成強大的安全工作內聚力的問題。
2.社會性
安全管理客體總要處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因此,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總要受到社會影響、參與社會活動、結成社會關系。為此,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必然具有社會性、成為“社會人”。作為安全管理客體中的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團體性 即在一個管理組織中和若干管理組織之間,人們由于思想、愛好、情感、興趣等的一致性,總要結成一定的社會團體。這種社會團體或者是正式組織,或者是非正式組織。
(2)階級性 即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總是分屬于某個階級,有一定的政治信仰,有的還要加入某一個黨派,從事政治活動。
(3)交往性 人生活在社會上,總要相互交往,自覺不自覺地參與社會活動。這些頻繁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不免要產生交互影響,交互作用的社會效應,有時甚至形成不可阻擋的某種社會傾向、社會時尚、社會潮流。這種社會效應對于人的行為、需要等又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其社會性有種種表現,最終還是反映在每個人所形成的社會需要方面。所謂社會需要,不僅包括人的生理需要、物質需要,而且包括人的精神需要、發(fā)展需要,如安全感、歸屬感、受人尊重感、榮譽感以及希望發(fā)揮才能并得到社會承認等方面的需要。這些需要對于人的安全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同樣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3.能動性
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的能動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參與安全管理的能動性;二是對安全管理信息做出反應的能動性。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的能動性既是區(qū)別于作為安全管理主體的人的重要標志,也是區(qū)別于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物的重要標志。人的能動性的大小,取決于人的思想覺悟的高低、欲望的滿足程度和工作能力的強弱等3個方面的因素。為了使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充分發(fā)揮其積極的能動作用,盡量避免其發(fā)揮消極的能動作用,必須要由安全管理主體與之進行充分的思想溝通,并盡量提高其欲望的滿足度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安全生產工作條件,使其安全工作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二、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的作用
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安全管理決策的參與者和執(zhí)行者
安全管理決策,包括安全管理目標的確定,安全工作計劃的編制和調節(jié)手段的運用等,是安全管理主體的職能和責任。但是,在安全民主管理和參與式管理的條件下,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也要參與安全決策方案的研究和制定,而且有他們的參與對保證安全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對于決策方案的順利實施和執(zhí)行都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是安全管理決策的參與者。從另一方面,也即從他們處于被管理的地位來說,他們又是安全管理決策的主要接受者和執(zhí)行者,沒有他們的積極接受和全力執(zhí)行,即使是最合理、最科學的安全工作決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實現。
2.反饋安全信息的原發(fā)者和傳遞者
任何安全管理都要不斷收集反饋安全信息,以對安全工作目標、計劃和決策實施方案等進行補充和修正。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是安全決策方案的直接接受者和執(zhí)行者,他們對各種安全決策方案的實施情況有親身的體會和了解,是反饋安全信息的原發(fā)者和傳遞者。為此,任何企業(yè)安全管理者要想及時了解各種安全決策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和各種安全管理方法的運用情況,從而及時總結經驗,糾正偏差,保證安全管理目標的/頃利實現,就必須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從廣大的第一線的執(zhí)行者、勞動者那里收集反饋安全生產信息。
3.安全管理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體現者
安全管理文化,又稱安全文化或企業(yè)安全文化,它是企業(yè)廣大勞動者和從業(yè)人員在自己長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同時安全文化屬于觀念、形態(tài)、作風、制度、精神的文化,又要通過廣大勞動者和從業(yè)人員的實際安全生產工作狀態(tài)來體現,因此,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既是企業(yè)安全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企業(yè)安全文化的具體體現者。如若不然,企業(yè)安全文化只是由少數安全管理者或請一些“秀才”提一些脫離實際的口號和準則,就難以真正成為廣大職工的共同安全信念和安全價值觀,因而也就不能真正體現安全文化的特色,發(fā)揮安全文化的作用。
三、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的地位
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在安全管理中所處的地位有如下特點。
1.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與作為安全管理主體的人都是勞動者、其地位是平等的
從政治、經濟、法律上來看,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和作為安全管理主體的人,都是企業(yè)同樣的勞動者,因而其地位應當是平等的。但是,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情況有所不同。在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由于管理者一般都是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而被管理者一般都是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因此,他們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法律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掌握政權,勞動人民當家做主,在企業(yè)的安全生產管理中,廣大職工既是安全生產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而在政治、經濟、法律上是乎等的,不存在壓迫和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2.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與作為安全管理主體的人相比,處于被管理的地位
從企業(yè)安全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來看,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雖然具有行使安全管理職能或參與安全管理的一面,但與作為安全管理主體的人相比,他們則是處于被管理的地位。處于被管理地位的人,雖然不等于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但總要有特殊的服從性和約束性。否則,就難以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行動。
3.從安全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看,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其主動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①當他們參與安全管理,行使安全管理的功能時,處于主動管理的地位,即安全管理者的地位。
②當他們作為被管理者處于服從地位的時候,這種服從也不是完全被動地服從,盲目地服從,而是主動地服從,有條件地服從。
③在同一安全管理客體中,人與其他組成要素,如物質要素、資金要素、時間要素等相比,始終處于有意識的主動支配的地位,因而是安全管理成敗的決定要素。
需要說明的是,在現代企業(yè)條件下,作為安全管理客體的人,一般不是單個的人,而是由人所組成的團體和組織。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看,作為團體或組織的人,具有與單個人不同特征和活動規(guī)律,對此還需要作深入地分析。此外,安全管理學對人的研究,還應包括對如何控制人的數量,提高人的素質等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安全管理客體的內涵、外延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