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工作也應打假
2004-11-15
來源:《電力安全技術》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近年來,為了防止事故的發生,電力行業的安全檢查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這對基層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檢查中也涌現出一大批安全生產工作做得好的班組,總結出了大量的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先進經驗。
但這種大張旗鼓的安全檢查工作有如下弊端:
(1)計劃性太強,由于提前通知被檢查單位,使其有充分的準備時間,這就為某些單位弄虛作假提供了機會。他們會利用這段時間準備各種假記錄、假現場、假材料,以愚弄檢查人員。
(2)具體要檢查的點兒(即班組),由被檢查單位推薦。而被檢查單位往往推薦的都是那些準備充分的班組,這與“盲人摸象”有什么區別?又怎么能了解被檢查單位的安全生產全貌呢?這叫“以偏蓋全”。
(3)具體檢查時,往往由被檢查單位的領導陪同,先由被檢查班組的班組長匯報,再看安全活動記錄,檢查現場的安全設施、安全工器具、所制定的安全措施等,就算完事,說實在的,這能看出什么?什么也看不出來!
(4)有些檢查人員的檢查標準就象“松緊帶”,被檢查單位招待得好,就松點兒,不好就嚴點兒,難怪被群眾戲稱為“解饞團”。
這樣的檢查有什么用?再多、再頻繁,對安全生產也沒有好處,反倒助長了弄虛作假之風,而且可能被某些單位的“聰明”人當成升官晉爵的臺階和籌碼。不是有過基層單位的領導,半路攔截路過的上級領導,請求人家去檢查嗎?道理就在這里。
安全生產工作事關國民經濟的發展,事關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安全責任重于泰山”,來不得半點兒虛假。為此,安全檢查工作也應打假,而且力度要大,打擊要狠,只有這樣才能剎住在安全生產中弄虛作假的歪風。
安全檢查可以搞突然襲擊,事先不打招呼,突然出現在被檢查單位,這樣所得的結果可能會水分少點兒,而且會迫使基層單位隨時隨地下大力氣搞好安全生產,因為誰也吃不準檢查人員何時出現。
檢查人員可以自定要檢查的班組,而且越是被檢查單位推薦的班組越不去,這樣可以迫使基層單位切實抓好班組的安全生產工作,而不是只搞幾個所謂的“窗口”班組蒙騙人,這樣才能做到“借一斑略知全豹”。
安全檢查可以不去看班組的安全活動記錄、安全工器具及安全設施、安全措施,只要和班組成員談一談就會知道他們的安全活動搞得怎么樣,安全措施制定了沒有。你一定會發現,就某項工作而制定的安全措施,班組成員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安全活動可能根本沒搞,向你展示的安全生產方面的材料、措施只是班組長個人的“作品”,或干脆就是班組中某人的“槍手”之作。
安全檢查人員肩負著監督上級制定的安全措施貫徹落實的責任,更應該負起在安全生產中鑒別真假李逵的使命。如果不負責任,為了一點兒小利而放棄原則,只好由事故來教訓和懲罰在安全生產上弄虛作假的單位了!
每年的3月15日,是我國的“消費者維權日”,看到那么多的假冒偽劣產品被曝光,那么多的制假、售假者被查處,消費者無不拍手稱快。假若我們在安全生產上也搞“3.15”,也定期給那些在安全生產上弄虛作假的單位和人員曝曝光,那也一定是一件大快人心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