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煤礦安全管理誤區
2005-10-20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通過調查分析,筆者發現有些煤礦在安全生產管理上存在著錯誤認識,如不迅速走出認識的誤區,勢必會影響煤礦安全生產持續好轉。
誤區一:低瓦斯礦井不能發生爆炸事故 有不少地方煤礦是低瓦斯礦井,且多年來極少發生爆炸事故,由此,很多人思想上形成一種錯覺:“低瓦斯礦井不會發生爆炸事故。”孰知,井下煤塵爆炸事故比瓦斯爆炸事故的后果還要嚴重。山西呂梁地區交口縣蔡家溝煤礦“518”特大煤塵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93.3萬元。根據相關資料,該礦煤塵爆炸指數34.33,礦井相對瓦斯涌出量0.75立方米/噸,屬低瓦斯礦井,煤井下運輸采用9臺柴油機三輪車,2臺為防爆型,7臺為非防爆型。事故調查組認定這一事故是一起由工人在井下焊接三輪車時產生的高溫焊弧引爆煤塵的爆炸事故。山西省不少煤礦井下的狀況與呂梁地區交口縣蔡家溝煤礦的情況相似,很多礦井煤塵爆炸指數在34到36之間,又同是低瓦斯礦井,但在“低瓦斯煤礦不會發生爆炸事故”的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安全管理不嚴,致使井下抽煙、機電設備失爆現象屢禁不止。
誤區二:生產性投入就是安全投入 目前,受煤炭市場好轉的拉動,一些礦井只注重擴大生產規模的投入,片面地認為增加了生產的投入,也就會促進安全,也是安全上的投入。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導下,有些煤礦忽視了與生產相配套的安全設施的投入,忽視了機電設備安全設施的投入。
誤區三:條件好的煤礦不會出大事故 有些煤礦自以為生產規模大,礦井設備很好,出不了大事故,萬事大吉,而不在管理上下功夫。有的礦長常年不在礦,“遙控”指揮生產;有的即使是在礦也常年不下井,對井下的狀況知之甚少;有的礦雖然設備好但無工程技術人員,盲目蠻干。
誤區四:家族化、朋友式管理放心 目前,多數地方煤礦由原來的集體經營變為以民營為主的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多種經濟成分的所有制管理形式。有的煤礦用人不是以專業技術特長和管理能力為標準,而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和“放心”為標準,一些重要崗位被礦領導的親朋好友所占據。而這些“煤盲”把持了井上井下管理大權之后,不僅瞎指揮,決策失誤,造成重特大事故,而且千方百計排擠其他有技術、有管理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
誤區五:層層轉包等于安全管理 目前,有些礦長為了圖省事,采取了大包形式,把全礦井下生產和安全包給了包工頭,“一包了之”,包工頭又層層進行轉包,以包代管。有的是投資者買到了煤礦的經營權,但不懂煤礦安全管理工作,又聘請了“名義礦長”,但這些礦長也是有職無權,“當家不主事,帶鑰匙不開柜”,致使安全投入跟不上去,隱患得不到及時整改,只是出了事故充當“替罪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