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是我國老工業基地,國有大中型企業集中。這些企業的安全管理狀況如何,關系著是為實現省委“努力快發展,全面奔小康”的戰略目標保駕護航,還是幫倒忙拖后腿,也關系著全省安全生產工作的整體績效及社會穩定。
為了摸清情況,使監管工作有的放矢,最近省安監局二處派員深入到省石化、機械、冶金、輕紡、地質等8個行業的32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就全省國有大中型企業在體制轉換和結構調整之后的安全管理工作狀況、監督管理部門和企業在新形勢下應采取的工作措施進行了調研。
新情況層出不窮
黑龍江省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少數建于解放前,主要分布在大型機械設備制造、石化、冶金、軍工、醫藥、輕工、紡織等基礎工業和基礎原料生產加工行業。改革開放前,內部機構設置和管理方式主要照搬蘇聯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有較好的管理工作基礎,人員素質也較高。隨著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成為參與社會競爭的獨立法人經濟實體后,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方法、機構、人員等方面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化,行業管理職能逐步消亡,國家監管和企業負責的安全管理體制初步建立。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以前,國有大中型工商貿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行業廳(局)負責,實行“條條”管理。安全管理部門的設置強調上下對口,人員配套。政府機構改革后,除民航、鐵路等少數行業外,大多數行業的安全管理職能已經消失,國家監管、企業負責的體制初步形成。企業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各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負責監督和監察。
安全管理部門重組整合,職能增加,人員精簡。據調查,黑龍江省國有大中型企業中,90%以上企業的安全管理部門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企業改革進程中都經過了大規模的部門整合和人員重組。有的企業安全管理部門與環保部門合二為一,有的與保衛部門合并,有的肩負環保、安全保衛、安全生產、后勤四方面工作。新的安全管理部門人員一般都身兼數職,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數量平均減少了40%左右。
管理層次增加,有效管理范圍縮小。近幾年,企業普遍進行了租賃、承包、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的改革,原來依附于企業的服務和附屬部門,如機械設備維護部門、運輸部門、基建部門、勞動服務公司、醫院、托兒所等大多被剝離于生產企業之外,成為企業獨立核算的二級經濟法人單位,企業安全生產由原來一個部門統管的格局被打破,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對二級法人單位的約束力降低。
行業發展不平衡,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近幾年,由于多方面原因,特別是受企業生產經營形勢的影響,一部分改制成功、經濟效益好的企業,結合本企業實際,探索出了適合本行業、本企業發展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辦法,有的已經掌握和應用了世界先進的管理方法,企業內部安全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環,基本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企業的水平。但是這部分企業在大中型企業中只占20%左右。如大慶石化總廠、中國北方集團齊齊哈爾鐵路車輛公司、中美合資佳木斯約翰·迪爾佳聯聯合收獲機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等單位。其他近80%的企業目前還是沿用我國上世紀80年代傳統的管理方法,安全管理工作雖然做到了有計劃、有布置、有檢查,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依舊是粗放的老套路,沒有新的突破和創新,遠遠滯后于迅猛發展的生產實際。還有約30%的企業,生產經營艱難,職工人心渙散,安全管理工作處于松弛滑坡狀態。
從總體情況看,建廠歷史較長的國家大型、特大型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好于中型企業,有外資參股的合資企業好于傳統國有企業,效益好的企業強于一般和困難企業。同時,行業間也體現出不平凡的發展態勢,石化、電力、燃氣、大型機械設備制造等“高危”行業企業的安全管理基礎工作好于輕紡、冶金、商業和一般機械制造加工企業。
整體管理水平仍然不高。據對全省52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統計,已經或者正在準備進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不到總數的10%,多數企業還處于迫于監管部門“行政命令”,被動地執行各種政策、法律法規的層面。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滯后,形式單一、內容乏味,還沒有營造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良好氛圍。
問題不斷孳生
企業在改制和結構調整后面對的這些新情況、新變化,使企業安全管理工作也面臨許多新問題。
缺乏上級部門及時的指導和協調。特別是政府行業經濟主管部門撤并后,企業安全管理的行業指導出現了盲區,企業對同行業同類型企業安全管理的總體狀況、發展水平、專業安全管理規范的執行,以及新經驗、成功實踐等情況缺乏了解和溝通,在先進安全管理方法的選擇和應用上,缺乏參照物和相關借鑒。
政府監管尚未到位。政府安全監管機構在理順關系和熟悉情況方面還需要一段過程,現階段政府監管工作的效果和作用還沒有充分體現。由于監管人員自身素質、監管機構裝備水平、相關工作經費保障等多種難以逾越的因素制約,“關口前移、事前預防”的監管目標還處于喊口號階段。
企業經營管理者、安全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人更換頻率加快,缺乏安全工作經驗和專業安全知識積累。隨著人事制度改革和用工機制放開,企業職工的競爭意識普遍加強,人才流動明顯加快。人員流動成為企業安全管理力量不穩定的主要動因。在調查中許多企業反映,近幾年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和安全管理部門的負責人調整節奏加快,平均在崗兩年至三年。一線工人更換更是頻繁。新上崗人員在短期內很難系統掌握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和安全管理知識,工作上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企業各級安全管理機構急需完善和理順。隨著企業二級獨立核算法人單位的大量出現,這些單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急需規范。企業一、二級法人單位之間的安全管理職責也需進一步明確。從事故和隱患統計資料看,各類承包、租賃單位往往是隱患和事故的集中區域,如何管理好這些單位安全生產,已是擺在各級地方政府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安全管理和專項資金缺口大。產生這個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安全專項資金提取不足,“重生產、輕安全”,“安全工作無效益”在相當一部分企業經營管理者頭腦中根深蒂固。二是擠占挪用現象時有發生。相關部門無力監管,使本來就有限的資金更加相形見絀,安全隱患不能及時整改。國家重視煤礦生產安全,輕視工商貿行業企業生產安全的大氣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經營管理者對安全生產投入的決策思維。
面對加入WTO后安全生產工作的新形勢,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依舊缺乏足夠認識,對相關知識缺乏了解,對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先進管理方法的應用缺乏緊迫感、認同感。據記者采訪中觀察,黑龍江省大中型企業中有90%以上的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對僅有的幾家全國性安全專業期刊聞所未聞,更不要說訂閱。學習還局限于被動地參加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走馬觀花般的時間短暫的專題培訓班。對安全管理專業知識很少涉獵,還不會應用專業期刊等傳播媒體進行交流,知識更新速度遠遠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
有措施化解矛盾
黑龍江省安監局監管二處依據調查結果,綜合各方意見,提出六條改進措施,應對出現的這些新問題。
加強法制建設,盡快理順管理體制。在行業管理職能逐步消亡,企業成為自主經營的獨立法人經濟實體后,須從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建設上加強對企業的政策引導,培養和規范企業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應及時制定和出臺地方性《安全生產法》實施細則,在企業安全管理建設上提出明確要求,使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向著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加強監管,規范執法,增加企業外部壓力。應建立重點大中型企業安全基礎管理工作檔案,使政府監管部門能夠及時掌握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動向和薄弱環節,監督企業治理隱患和專項整治工作。應嘗試建立和實行大中型企業安全管理情況政府通報制度,使大中型企業的安全管理狀況與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一樣接受公開、透明的社會輿論監督。
加強對大中型企業的安全管理費、安全專項資金提取和使用情況的監控。應爭取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支持,申請建立省級安全技措費貼息基金,制定全省大中型企業重大隱患年度整改方案,與省市有關政府部門建立工作聯系制度,相互配合,保證資金和方案按計劃實施。
提高企業專職管理人員素質。加強培訓,對專職管理人員工作年限、從業資質和人員數量(比例)做出強制性規定,采取措施穩定和激勵安全管理人員隊伍。
加大對違法和死亡事故處罰力度。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加大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經濟處罰,在制度上提高處罰金額和賠償額度(據說福建省已經做出規定,死亡者家屬最高可獲賠20年的當地平均工資額),促使企業安全管理關口前移,減少“亡羊補牢”事件的發生。
建立行業聯檢機制,加強行業同類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重點企業間“比、學、趕、幫”工作。選擇一批管理基礎較好的企業進行職業安全健康體系認證試點,樹立樣板,以點帶面,提高全省大中型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
黑龍江省安監局已將上述措施中的部分內容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