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民營企業的會議室里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畫像,讓記者感到很意外。記者以前去過的大型國有企業也沒有這樣做的,而河北省涿州市清洗機械廠這樣一個200余人的民營企業卻這樣做了。廠長楊振興的解釋是:“我1969年參加工作,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所以很‘傳統。’”
在記者看來,楊振興的“傳統”在安全工作中表現在三個方面:常講往事、行事謹慎、管得很寬。
常講往事
楊振興親身經歷過很多安全事故,其中“血淋淋”的兩起事故使他印象最為深刻,這兩起事故都發生在1970年,也就是楊振興參加工作的第二天。
一天,他的一個同事戴著手套使用手電鉆,這是操作規程所不允許的。操作中,手電鉆的鉆頭掉了下來,這名工人就在手電鉆沒有關閉的情況下重新裝鉆頭(這是操作規程允許的,因為這種手電鉆轉速非常慢),結果手套被手電鉆卷了進去,大拇指連帶手筋一起被卷掉了。
另一起事故是,一名女工在清潔車床時,袖子被車床卷入。車床的巨大力量將她甩到了車床的另一邊,幸虧當時地上沒有堅硬的雜物,否則她性命難保。
這兩起事故成了楊振興給職工進行安全教育的“經典”教材,時常使出來提醒職工“安全第一”。別的企業發生的事故,楊振興也都從報紙上摘下來,讓干部開人討論原因和預防措施。
行事謹慎
涿州市機械廠建于1984年,目前年銷售額5000萬元左右,所生產的清洗機械也算是高科技產品,生產過程危險程度比較小,自建廠以來就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但是楊振興仍然覺得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上。
就拿裝卸物品來說,即使貨物重量小,比如低于5頓,楊振興也要求用起重量20噸的大吊車來裝,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是絕對保險。正因為如此,該廠已經很少使用天車來吊裝物品了。
按照《安全生產法》,類似該廠這樣規模的企業,設置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即可,但是楊振興總覺得生產科的人兼管安全生產很難專心致志,于是2000年在廠里設立了安全生產辦公室,專門負責安全生產。
由于行事謹慎,1993年工廠搬家時,3天裝卸133車貨物,所有職工連擦傷手指這樣的輕微事故都沒有發生(若發生這樣事故,車間主任就要向廠里報告經過并做檢查)。楊振興提起此事顯得很自豪。
管得很寬
“管得很寬”,主要指楊振興對職工的生活“管得寬”:在廠里建了食堂,一個小食堂覺得不夠用,最近又建了一個大的,大部分職工都在食堂里就餐,食堂里的米面油鹽都要用知名品牌,以保證食品安全;
給職工準備了4套工作服,冬裝2套,夏裝2套;在車間里設產了“吸煙區”,職工不能在“吸煙區”外吸煙,以防引起火災;打麻將牌在廠內外都是不允許的,因為打麻將牌影響職工的情緒和休息,也就影響到工作和安全生產;廠里還給每個職工都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這一連串的做法讓記者感覺仿佛置身于一個國有企業。楊振興說:“我是從國有企業出來的,我們這里的職工和干部很多也來自國企,不少干部是共產黨員。現在總說要保障職工權益,我看,安全就是給職工最大的權益。所以,我把職工都當作自己的兄弟,只要廠里有條件,對職工的生死病都要負責。解決了這些,職工就沒有后顧之憂,才能工作好,生活好。”(陳宇祥)
(摘自:《中國安全生產報》20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