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被稱為“實用勞動科學”
德國東部勞西茨地區開采褐煤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在這片人煙相對稀少的土地上,蘊藏著被譽為“黑金”的褐煤130萬噸,礦層最厚達16米,最深的礦層深入地下150米。作為德國東部最大的礦業公司,勞西茨褐煤公司在已被批準的納入計劃的3萬公頃土地上,通過露天采礦方式采煤,年產量5000萬噸。
記者在赴該公司前設想的主要采訪內容是諸如礦井防火、防水、防爆等措施,但在同有關人士談話后始知,“安全”這個詞在礦業中包含的意義遠比記者想象的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述內容,而且按德國法規規定,職工從家到工作崗位途中的交通安全也居于企業需要負責的安全生產范圍;職工的勞動保健也屬于這個范疇。因此,安全的概念在德國礦山決不僅僅意味著設置幾個消火栓、發幾個安全帽,而是發展成一門被稱為“實用勞動科學”的學科。
在公司最高領導層即董事會成員中,專有一名董事負責安全,他的正式頭銜除了“董事成員”之外,還有一個叫做“勞動經理”,監督全公司的安全生產、勞動保健工作。記者的第一個談話對象就是該公司的“勞動經理”赫爾曼·勃爾格霍斯特博士。他對記者說,德國從中世紀以來就采煤,從19世紀俾斯麥時代開始,亦即工業初期就開始注重礦山安全問題,現代的法律基礎從那時就已開始奠基。
他說,安全問題牽涉到許多方面。首先從“勞動經理”的挑選上開始。德國采煤、煉鋼等重工業早已實行了“共決權”,即工會對企業有強大的發言權,勞資雙方共同組成“企業委員會”商討企業重大事項。勞動經理這一職務由誰出任,按規定要由工會方面推薦,也就是說,這個職務必須由得到職工信任的人來擔任。例如他本人取得博士學位后,曾擔任過工會聯合會地區負責人、化學行業工會地區負責人,始終負責勞動市場、經濟政策等工作,這才被工會推薦擔任這一職務。
作為組織保證的組成部分,除經理層中有專人負責安全外,在企業委員會中的勞方代表中也設有安全問題專員。此外,企業中還有安全專業人員,各方每年要開4次會,總結安全工作。專職安全人員的設置是每一班(約1000個工人)3人,救援人員每一班25人,消防人員每個采掘區(該公司現有4個采掘區)為30人。露天礦采取三班倒,晝夜24小時均有人值班。
赫爾曼先生說,安全工作的計劃分為三步。首先考慮技術手段,其次為勞動組織方式,最后考慮人員的配置訓練。在企業內部的職業培訓中,安全是重要內容。新職工從上班第一天開始就接受安全培訓,每個職工每年至少培訓一次,生產部門的工人每年要進行4次安全培訓。對發生的任何一次事故都要研究其發生原因,總結教訓。企業經常舉辦安全知識競賽。他對記者說,公司的口號是“哪怕一次事故也嫌太多”。
礦工的事故保險金全部由雇主支付
安全問題專家波茨克對記者說,關注安全不僅僅是一種人道義務,而且是按照法律和其他相關制度必須認真完成的任務。這方面的法律既有歐盟的,也有德國的。例如,《德國礦山法》、《德國礦山一般條例》、《勞動保護法》、《勞動安全法》、《職業病法》等等,負責監督實施的機構則是州和地區的礦山管理局。
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實行獨特的雙軌制的監督機制。除上述政府機構外,另一個機構是礦工行業保險公司。按照德國從1880年以來的規定,由于礦工的事故風險大,因此事故保險金全部由雇主支付,其他行業則是雇主和雇員分攤。這是迫使雇主必須高度注意安全生產的制約性機制。因為,一旦職工因安全事故致殘致死,保險公司必須支付給當事人或子女足以保證生活的撫恤金,對工傷死亡職工的子女必須支付到其經濟自主為止。而保險費的高低是依照事故以及職業病發生的頻率確定的。如果一家企業勞動保護工作做得好,事故及職業病發生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作為對企業的獎勵和鼓勵,次年該企業上繳的保險費就降低。以勞西茨褐煤公司為例,因為勞動保護做得好,1999年少繳保險費190萬馬克,2000年更減少了350萬馬克。因此,即使從企業的經濟效益考慮,企業領導也不能不重視安全生產。礦工行業保險公司經常監督各企業的安全生產,提出改進意見,同時舉辦各種活動提高雇主及雇員的安全生產意識。
2000年,由政府主管部門、礦工行業保險公司和各企業共同舉辦的題為“我們的生命重于黃金”的安全教育展覽會在德國各煤礦巡回展出,展覽會的重點是指出礦山事故的特點、最容量發生事故的領域等等,發揮了很好的宣傳解釋作用。這個展覽會僅在勞西茨就展出了兩個月。
救護車是奔馳牌的
記者在走訪露天煤礦采掘現場時,經常可以看到大寫的“安全”這個詞。礦區的道路邊上豎立的火警等級牌上標明當日火災發生的可能性等級。陪同記者的礦區安全負責人說,冬季氣候寒冷,剛下了多場大雪,因此今天的風險度為零。
在救護中心,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按規定,事故一旦發生,救護車必須于20分鐘內到達現場,傷員送到醫院之后,必須在3分鐘之內進入急救室。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急救室正對救護中心大門;救護車必須在嚴寒時節保持隨時可以發動的溫度。他拉開車庫的門指給記者看,只見一根電纜插在救護車的車身上正在給車加溫。他不無驕傲地說,救護車要用最好的,因此該公司買的是“奔馳”車。
在總控制室里,兩個工程師正在值班。墻上大幅彩色監視屏上,采掘現場工作狀況盡收眼底,計算機屏幕上各種數據跳躍閃動。波茨克先生說,現代化手段使指揮中心與現場保持密切聯系,任何事故的苗頭都逃不過監控中心的眼睛。
勞西茨褐煤公司勞動保護工作的成績是很突出的,下面幾組數字很說明問題:從1994年至2001年,因工傷死亡(不包括交通事故)的職工有4人,其中有4年無死亡事件。去年按事故等級必須上報的事故(即后果達到職工不得不誤工3天以上)為36起,相當于每100萬個工時4.3起(德國采礦業平均21.2起,褐煤業為5.7起)。據介紹,安全保護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德國東部的米布拉格公司,僅為1.3起。火災方面,去年總共158起,但夠得上“大火”等級的僅兩起,“中火”6起,損失僅為1.45萬馬克。
去年,該公司還制定了新的勞動保護和健康保障方針,這個簡單明了的印刷品隨著工資袋一起發給每個職工。
在該公司送閱的《安全生產報告》(2000年/2001年)中,記者看到,該公司對事故原因、程度、后果的分析十分細致,甚至連事故多發生在星期幾、一天中的什么時間,都通過幾年的比較找出大致的規律。
赫爾曼·勃爾格霍斯特博士在同記者談到安全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時說,投資于安全生產、健康保護看似與產量、利潤沒有直接關聯,實際上正相反。他說“職工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潛力,這就是效率,而效率就是效益。所以,對安全問題應該從經濟價值上去觀察對待,這就叫做經濟理智”。作為管理者,他確實點明了問題的實質。
上一篇:美國電力建設安全考察見聞(下)
下一篇:美國礦山安全培訓經驗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