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家安監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柏然
編者按:歷史證明,對外來事物不加批判的“拿來主義”,效果適得其反。但理性、客觀的認識與借鑒——這樣一種具有社會進步性的需要,如果被忽視和遺忘,同樣可能使一個民族自棄于人類思想與智慧寶庫。事實表明,安全生產領域的對外合作與交流,應該被作為安全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來加以認識和定位。
“在對外合作與交流方面,國家安監總局這幾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此項工作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國家安監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柏然的話,道出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個事實。
雙效:對外宣傳與對內引進
與柏然副司長相約的采訪,從盛夏一直推遲到了仲秋。是的,他很忙,目前對外交流合作的事務非常繁多。
其實不僅僅是在安全生產領域,目前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使得各行各業的許多環節,都迫切需要在對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獲取于自身有益的收效。
剛剛結束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論壇暨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展覽會”上,各方來賓暢所欲言、收獲頗豐。論壇及展覽的舉辦者,國家安監總局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對于柏然副司長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在意的并不是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勞動,而是這些活動的收效如何;在對外交流合作中心所搭建的平臺上,中外各方的出場是否獲得了足夠的舞臺和空間。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去年9月19日,第三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在北京舉行。同日,由國家安監總局主辦、美國安全委員會合辦,國家安監總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和杜塞爾多夫展覽(中國)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展覽會在北京農展館開幕。
每兩年一屆的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被總局黨委視為對外合作交流最高的、最寬的平臺;而中國國際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展覽會,則是迄今為止亞洲地區層次最高、影響最大的安全生產技術和產品國際品牌展覽活動。以此為龍頭,國家安監總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積極組織各種活動,從政府、企業及多邊的層面,為中外安全生產合作與交流做了大量切合實際的工作。
其中的主要收效,正如柏然副司長所總結的:“一是宣傳了國內的情況,展示了黨和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視,以及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日益好轉的態勢;二是積極地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經驗、理念、裝備等。”
一些國外來賓也這樣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心聲:中國正處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希望能經常性地舉辦這樣的活動,通過國際交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安全生產狀況,也讓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進入中國的各個生產領域。
而國外企業的代表則說,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中國業內樹立起我們的知名度,之后的事情就會往好的方面的發展。
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參加這樣的論壇和展會,更是一個既經濟又實惠地了解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的有效途徑,來自江蘇南京安監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外應急預案,會考慮到被困人的因素,這給我們很大的啟迪。”
來自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的代表則認為,這樣的展會應該多辦,因為不僅可以把自己的最新產品向國際同行展示出來,同時也能聽取到國際同行的意見與建議,這對于科研機構來講,是個難得的機會。
開放:物質與非物質的安全平臺
據柏然副司長介紹,國家安監總局與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從政府層面上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比較典型的,如與日本開展的“中日煤礦安全技術培訓合作項目”,與美國開展的“改善中國礦山安全項目”等。
為期5年的中日煤礦安全技術培訓合作于今年3月底圓滿結束。該項目受到了中日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煤礦企業的普遍歡迎,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早在2002年4月8日,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與日本政府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簽署了《煤礦安全技術培訓項目諒解備忘錄》,兩國政府開展了為期5年的煤礦安全技術培訓合作。項目分為在日本培訓和國內培訓兩個部分,主要培訓我國煤礦安全監察員和煤礦安全管理與技術人員。其中日方承擔培訓學員在日本培訓費用、國際旅費及日本來華專家的費用,中方承擔相應的配套資金。
5年間,我國派往日本的培訓學員483人,其中煤礦安全監察員130名,煤礦企業安全管理與技術人員353名。日方派遣204人次煤礦安全專家在我國23個單位和礦區舉辦了41期培訓班,培訓人數達到4190人次。18個省級煤監局和26家煤炭企業積極參與了本項目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安監總局對該培訓項目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特別成立了由國際合作司牽頭的項目領導小組,并委托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
改善中國礦山安全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是中美兩國政府在安全生產領域開展的重要合作,于2002年10月簽署文件并開始實施,項目為期5年,目標是加強礦山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安全執法和監察能力、提高礦長、礦工素質和建設樣板礦。
目前中國礦山安全項目已成功實施,除了得益于中美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高層領導的直接參與,同時也得益于兩個強有力的執行單位:美國安全委員會與國家安監總局國際交流合作中心。
理念:比裝備、技術更寶貴的
柏然介紹:“在請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裝備,也在規則、標準等方面頗有收益,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收益,就是理念。”
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解決、處理問題時,他們往往與中國企業有著很不相同的角度,這其中固然有中國的具體國情,但也確實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優秀經驗。
在去年舉辦的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上,有一個專門的議題就是:世界500強企業談安全生產。圍繞此,諸多世界知名的企業先后做了報告和演講,并同與會者進行了廣泛交流。柏然說:“這些企業來自礦山、化工、金融等行業,他們介紹了如何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如何保護員工的生命與健康、避免不安全因素,對國內企業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在引進國外智力方面,柏然說:“我們多次請國外的專家來進行專題報告會、開辦講座等。他們講了國外的體制、機制、方法,其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比如現在強調科學施救,避免次生事故的發生;比如被動地執行安全規程與主動地尋求安全,在效果上的完全不同……這些先進的理論與有用的信息,包括國外的動態、事件,我們都想方設法將之進行傳遞,希望能給安全生產的管理者提供一個參考,作為決策方面的支持。”
說話間,柏然副司長遞給記者幾本《安全生產國際交流與合作通訊》(以下簡稱《通訊》)。這些《通訊》不定期刊出,雖然印制簡樸,卻內容豐富,它不僅向人們傳遞了國外安全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也有國內安全生產人員在進行國外考察和培訓后的考察報告,這些報告與一般意義上的介紹不同,它是從一個國人的角度去闡述的,更具有一種現實的思考、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與其他的安全類雜志不同的是,《通訊》會聘請專業翻譯人員,及時跟蹤一些事故救援的進展,完成“救援日志”的編寫工作,內容沒有華彩的語句,卻會以時間為序,翔實地介紹國外某起事故的應急救援進展。由于時間已經精確到了“分”,所以它對于我們相關部門,尤其是應急救援部門,了解國外應急救援的具體工作很有幫助。這樣的《通訊》怎么能不受到讀者的喜愛與歡迎呢?
記者再次提及剛剛結束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論壇暨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展覽會”,大家的好評如潮,柏然副司長說:“會議、展覽只是形式,只是平臺,把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學到手,同時,也把我們好的一面向世界做一個展示,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借助這個平臺,我們怎么做?如何做好?是值得不斷努力與不懈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