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周期來壓步距
由表中可以看出:軌道巷和皮帶巷礦壓顯現規律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軌道外側是1301工作面已采區,而皮帶巷外側是實體煤,所以皮帶巷的礦壓顯現遠沒有軌道巷明顯,其頂板最大下沉速度僅為軌道巷的1/3~1/2。且老頂斷裂大多位于煤壁前方4~8m范圍內,以4m范圍為多,而軌道巷老頂初次斷裂在8~12m,其余均在8m范圍內。
3.2超前支撐力分布
超前支承壓力高峰區約在煤壁前方8~12m,超前巷道圍巖破壞區約在自煤壁向前方8m左右,應當重視加強該段巷道的超前支護。
3.3巷道固定點收斂變形分析
軌道巷收斂變形數據自9月3日至9月14日測定看出:軌道巷兩幫累計移近量達到306mm,頂底移近量僅為35mm。說明煤層擠出現象嚴重,應該加強兩幫煤層的支護。
工作面回采過程中的超前影響約在70~80m范圍內,頂板下沉速度顯著增加的范圍在工作面前方20~30m。
皮帶巷兩幫累計移近量為19mm,與軌道巷相比大為減少,說明實體煤的支撐作用導致皮帶巷收斂變形減弱。
3.4綜合分析
(1)工作面初次來壓步距21.5m,周期來壓步距為8.3~10.6m,平均9.68m。
(2)超前影響范圍在工作面前方70~80m,超前支承壓力高峰區在煤壁前方8~12m范圍內。
(3)皮帶巷礦壓顯現及收斂由于實體煤的存在而減弱。
(4)軌道巷兩幫移近量較大,達306mm,說明煤層擠出現象嚴重。
4 1312和2302工作面煤柱留設尺寸、支護方法及效益分析
4.1 1312工作面
在確定1312工作面和1305工作面煤柱尺寸時,考慮到1301上幫面掘進、回采工程出現的巷道失穩,給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決定1312工作面與1305工作面留設15m煤柱,其支護方式同1301上幫面。自2002年元月開始掘進順槽,10月份回采結束,掘進、回采正常。
4.2 2302工作面
確定2302工作面與2301工作面煤柱尺寸時,充分考慮到1301上幫面的煤柱留設及支護方式和1312工作面的煤柱留設及支護方式,決定留設10m煤柱,改革支護方式。
支護方式:錨網索聯合支護。
頂部支護與1301面相同。
兩幫支護:采空區側用Φ18mm無縱筋全螺紋鋼樹脂錨桿,長1800mm,排距800×800mm,每排錨桿為3根,每孔用藥卷CK2350二塊,金屬網2200×900mm,鋼梯2200×60mm。回采側用Φ18mm無縱筋全螺紋鋼樹脂錨桿,長1500mm,排距1000×1200mm,每排錨桿2根,每孔用藥卷CK2350一塊,金屬網采用1500×130mm,鋼梯采用1500×60mm。
錨桿排列形式、材料、規格與1301面相同。
錨索支護:錨索沿巷道掘進方向雙排布置,排距3.7m,錨索采用Φ15.24mm的低松馳預應力鋼紋線截制而成,長6.5~8.5m,每條錨索梁兩條錨索錨固,每孔裝人樹脂藥卷CK2350三支。錨索梁采用礦10#槽鋼制作,長2.0m,索孔間距1.4mm。每排錨索之間垂直巷道打設一組同巷道全寬的錨索梁與用三條錨索固定。
在巷道人行道側隔5~lOm打設一棵木柱輔助支護。
4.3效益分析(表2)
通過改革支護方法,留設10m煤柱比15m煤柱效益是顯著的,在工作面長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2302工作面實現效益1338220元。
5 沿空掘巷合理煤柱尺寸確定方法
5.1理論分析方法
根據1302工作面礦壓觀測結果,老頂初壓步距45m左右,周期步距20m左右,老頂斷裂線距煤壁的距離8~12m。根據壓力分布情況,可能送巷的位置有4種:(1)在采空區邊緣不留煤柱的沿空送巷;(2)在內應力電留小煤柱的沿空送巷;(3)在外應力場中的煤柱;(4)在原始應力區的大煤柱護巷。送巷的最佳位置是內應力場中的小煤柱送巷。
錨桿要避免安設在破碎區域中,根據1301工作面順槽兩幫松動圈測試結果,松動圈范圍在2.0m左右,考慮到錨桿的長度和松動系數,沿空掘巷的合理煤柱尺寸為5.0m以上。
5.2煤柱尺寸確定
根據理論分析和已施工的三個工作面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在復合軟巖頂板、松軟煤層條件下加強巷道支護,合理的煤柱尺寸在10m左右,最大不大于15m。
作者:淄礦集團岱莊煤礦 張洪鵬 曹忠 江兆利
上一篇:煤礦綠色開采技術
下一篇:煤礦綠色開采技術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