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起,具有全國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安全標志企業的年度審核將正式開始,對于眾多“勞保”產品企業而言,這是一年中最為關鍵的一次考驗——“存”還是“亡”。
個體防護品,標準定存亡
統計表明,我國有毒、有害企業超過1600萬家,受到職業危害的人數超過2億;僅2005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類職業病報告12212例,其中塵肺病例報告9173例,死亡966例;各類急性職業中毒事故每年造成直接損失上百億元。對此,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預防職業病,勞保用品意義重大,勞保用品企業更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我國目前的勞保產品情況如何呢?
現狀亟待規范
我國的勞保用品制度始于自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的相關部門規定,發勞保品是保護勞動者降低勞動傷害的必要措施,要求生產企業必須為勞動者配備相應的勞保用品。但那時的勞保生產企業的產品無非是那些黑膠鞋、線手套、棉口罩、安全帽等等樣式陳舊、呆板的那一套“行頭”,科技含量很低,很難有效預防職業病危害的“侵蝕”。進入新世紀,我國勞保生產企業分化出“泥水”來。隨著現代工業的細化和發展,我國的勞保產品逐漸引用了泊來的名稱――個體防護裝備。與此同時,由于國際上逐漸看重勞動者的健康權利,對勞保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加高,一些國際知名的勞保產品企業陸續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我國。面對新形勢,我國的一些勞保企業適時抓住商機,按照國際先進標準,迅速提高產品規模與檔次,在國際上一時聲名鵲起。不過,國內這種企業尚屬鳳毛麟角。與此同時,由于法規的缺失,我國企業在使用勞保產品時依然按照多年沿襲下來的思維,繼續使用著黑膠鞋、線手套、棉口罩、安全帽那一套舊“行頭”,國內眾多不思進取的勞保生產企業正中下懷,用舊有的設備生產“古老”的產品。于是,我國勞保產品市場的現狀:一方面,看似品類繁多的勞保產品,實則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甚至充斥著假冒偽劣產品,卻銷路順暢;另一方面,一些涉外企業生產的勞保產品樣式新穎、質量很高,卻銷量式微。有例為證:國內從事個體防護裝備生產的向日葵集團雖然在同行業中率先通過了國際ISO9001-2000質量體系以及歐洲CE認證、北美CSA認證、澳標認證、日本安全認證、國家CQC認證和煤安認證,但其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依然很不樂觀。用該集團董事長林中選的話說,就是為國家賺了不少外匯,為外國安全生產作了不少貢獻。是他們不愿意為我們國家的安全生產多做貢獻嗎?答案無疑似否定的。那么,何以如此呢?有關專家認為:主要在于我們對于防護品標準體系的不完善。
完善標準好立足那么,何謂個體防護裝備標準體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政策法規司標準處處長鄔燕云介紹,所謂個體防護裝備標準體系,是指我國在個體防護裝備方面制定并頒布的一系列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截至2004年,我國已經制定個體防護方面的國家標準45個,其中9個標準正在修訂,還有72個國家標準正在新制定過程中。這些標準主要涉及安全帽、防護口罩、防護鞋、呼吸器等。
“盡管我國在個體防護裝備方面逐步向ISO標準靠攏,但由于個體防護裝備的生產和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公眾對個體防護裝備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等新要求,我國的個體防護裝備標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鄔燕云說。標準體系何其重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說過:“一流企業出標準,二流企業出人才,三流企業出名牌,四流企業出效益。那么,五流的企業出什么呢?那就只有出事故了!”
業內專家解讀認為,李毅中講話至少有兩層含義:其一,對安全生產來說,好的企業靠自身的安全管理經驗可以形成安全生產標準,安全生產管理人才、安全名牌、經濟效益,而安全生產沒做好的企業就只有發生事故了;對于企業來說,能夠出標準的自然可以此“坐吃天下”了。而這句話對于市場雜亂繁榮的勞保產品來說,更是一語中的了。有事為證:2006年,歐盟對我國出口的勞保產品實施更為嚴格的技術壁壘,曾一度造成眾多企業產品無法順利出口。在嚴格甚至苛刻的技術標準下,我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不完善,與國際標準有差距的現實逐漸顯現。對那些“墨守成規”的企業來說,正可謂“標準定存亡”了。而此時,向日葵集團不僅不擔心反而充滿信心,因為他們從事個體防護領域雖然只有6年,但其萊爾品牌系列卻連續5年保持PVC工礦靴全國出口第一的記錄。董事長林中選介紹,“自從2000年進入個體防護裝備的生產領域,就一直將歐洲嚴格的認證標準體系,作為我們企業產品的安全標準。我們倡導的安全防護產品的EN標準,是源于歐盟的一項強制性產品安全認證。”
國家安監總局有關人士介紹,對于個體防護裝備的安全標準,國家相關部門亦正在醞釀更為完備的體系。2006年6月,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步入新的發展軌道。“但愿這一次我們能夠有大批的企業及時跟進,最終形成自己的‘標準’,并發展成為領頭羊。”林中選這樣表示。
上一篇:石化企業信息化安全分析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