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違章———企業文化的“疾病”
2006-02-10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在生產實踐中習慣性違章長期存在,往往成為引發事故的起因。違章本身并不可怕,立即制止就能夠減小負面效應,還有教育他人的功效,可怕的是違章成為了習慣,因為習慣是產生文化的土壤。習慣性違章其實就是企業文化的一種“疾病”。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大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客觀地生長在每一個企業之中。長期的實踐反復證明,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極大地推動企業的發展,反之,企業文化中的糟粕也會削弱企業的組織功能。顯而易見,習慣性違章的破壞力除了引發事故之外,它還會造成對企業組織功能的損害。長期以來,它就象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在許多企業中蔓延著,其危害性是不容低估的。那么,習慣性違章這種文化的糟粕是怎樣產生的呢?它來源與人性的弱點,諸如:懶惰、散漫、投機、隨意、縱容、懈怠等等。一旦這些弱點被人們帶到生產實踐中就容易滋生違章,但這不足以形成“習慣性的”,習慣性違章是長時間縱容的結果,需要各級領導的“配合”。在此,說個假設的情節:有位技術過硬,工作盡職的同志,他常常加班不記報酬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大伙有目共睹!不過,他有個多年養成的“小毛病”,每天中午都喝一點點酒,但從來都不過量,也沒有耽誤過事。這樣的“小毛病”需要改正嗎?答案是肯定的。分管領導找他談心,希望他改正缺點。這位同志很誠懇,他說出了午間喝酒的隱情:二十多年前,在一次搶險中傷了腰,現在每天堅持吃中藥,酒只是“藥引子”;他有一斤的酒量,可他每次只喝一小杯……。那么,接下來的“情節”該怎么發展呢?
“情節”的發展可以是多樣的,因為有多樣的“理由”。通常情感會戰勝理智,人們會選擇“寬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也為踐踏規章制度創造了條件。越是優秀的同志在企業中的影響力就越大,其他人會效仿他,包括效仿他的“小毛病”。就算在他的身上不會發生事故,但在別人的身上遲早要發生意外。久而久之“小毛病”演變成群體的某種習慣,這種演變的過程必然有管理者的參與,那就是對“小毛病”的“寬容”。“寬容”與“縱容”是很難區分的,對規章制度的懈怠常常會演變成一種尷尬的后果,形成一種或多種勢力并演變為消極的文化阻礙企業的進步。由此,也促使我們思考制度執行的問題,管理者因當負起監督制度執行的責任。
鏟除習慣性違章要靠制度,包括堅決執行制度來實現。但最終還要靠先進的文化的力量來徹底根治。舉個真實的例子:有幾個贛榆農民在新浦打工,他們把隨地“方便”的毛病也帶到了城里,可不出一個月他們的毛病都改掉了,并沒有什么制度來約束他們,因為城里的文化不能容忍他們的行為,有居民會拍他們的肩膀,對他們示以白眼,使他們感到難為情。鏟除習慣性違章文化的力量也蘊藏在企業之中,當群體的認知度達到了一定的水準,違章就會象過街老鼠,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這種群體的認知度的提高,根本是優秀企業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