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21世紀成為一個安全少災的世界”是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的主題詞。為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防災減災意識及國家總體減災應急能力,作為重災大國,中國還需付出一系列艱苦的努力。
有關專家指出,雖然中國政府已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及《中國減災規劃》的兩部綱領性文件,但面對21世紀全球化及全國化防災減災的主題及新變化,在落實中還應該考慮增加新內容。如應當適時地在國家總體規劃中納入防災減災專項內容,而不是簡單地將其包含在生態環境建設之中。否則,會淡化防災目標,并模糊防災與環境發展之界線;再如21世紀要特別突出綜合減災思想,并增加應急預案計劃內容,使自然巨災、重特大事故、環境災害等問題都有相應對策,其中尤應突出城市化災害的綜合研究,完善安全減災學科體系建設等全局性工作。
中國的安全與減災工作,應站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關注并確立中國當今重點災情,在關注全國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農業及糧食安全、生物生態環境等的同時,關注綜合承災體的“新災害源”,如城市災害。對于城市災害,無論是大氣水圈災害、地震與地質災害,只要它集中在城市就難界定其單一屬性。城市災害鏈發生,往往火災、水災、重特大事故、化學泄露、中毒事件等同時出現并相互作用。因此中國21世紀的國家戰略應瞄準綜合性災害,尤其應加大城市災害、人為事故等新災種的研究。
2005年,由聯合國主持召開的世界減災會議在日本兵庫縣神戶市舉行。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會議為未來10年如何減少災害給全球造成的損失描繪出行動藍圖,通過了《兵庫宣言》和《兵庫行動框架》。
世界減災會議的目的是提升減少災害風險的地位。對于在國家一級推動戰略性、系統性規劃,解決脆弱性問題,降低遭受自然危害的風險而言,這次會議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然而,目前國際社會對減少災害的承諾雖持續增加,實際履行承諾的水平依然很低。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和經濟損失繼續攀升,新的風險正在出現。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內部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新危機。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危機更容易產生,尤其是局部危機更容易成為全球危機。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危機事件,包括“9·11”恐怖襲擊、伊拉克戰爭、SARS爆發、禽流感流行、地震、網絡黑客襲擊及電腦病毒爆發等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重大危機的發生是一種必然,其可能性和破壞力將越來越大,重大危機應對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為了在21世紀的競爭中爭取主動,世界各國已經開始認真研究重大危機的規律,積極探索應對戰略,并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促進發展。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對科技的依賴性逐步提高,這使得人類社會的脆弱性增加。其中對環境破壞所積存的問題,如全球變暖、荒漠化、物種滅絕等已變得日益嚴重,預測表明,二十一世紀是這些問題爆發的集中期。然而,整個世界應對重大危機的經驗并不成熟,準備不夠充分。另外,人類在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大火等面前仍十分無力,而這些災害的發生是必然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科技是應對重大危機的根本手段。無論在重大危機的預防、處理和善后工作中,科技都發揮著日益重要作用。例如,日本新潟地震發生后,日本特別救援隊隊員采用了高科技手段。他們的裝備中有可探知瓦礫下幸存者情況的生命探查儀,有可以從瓦礫縫隙間進行窺伺的光纖鏡,還有聲音探查儀、夜視裝置等。新潟地震發生4天后,一名兩歲的小男孩奇跡般地在崩塌的碎石縫隙間被特別救援隊救出。而這種先進的生命探查儀,是由德國一家特殊裝備生產廠家研發的儀器,它通過電波來捕捉人的心跳和肺部起伏運動,查明幸存者的確切方位,并可指示掩埋在3米至5米厚的瓦礫、沙土或碎石下幸存者的心跳和肺部呼吸運動。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社會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相應的非線性特點也越來越明顯,因而重大危機的出現也會變得更加難以預測。最能證明小失誤導致大麻煩的,是計算機千年蟲問題。計算機最初一批設計者在表達年份時簡單地使用了2位數字,結果造成困擾世界的千年蟲,僅僅為了避免2001年被在計算機日期表達中混淆為1901年,全世界付出了6000億美元的代價。
歸根結蒂,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依然是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科技不但能為危機應對提供強有力的工具,同時在思想和方法上也能提供強有力的指導。堅持不懈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方法,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將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公眾對危機的承受和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