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是勞動者在生產施工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具有不同的反應形態。在勞動者的認識、情感和意志活動及物化表現過程中,影響著勞動者在勞動過程的安全意識與安全行為。
一、感覺、知覺與安全
感覺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通過感覺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種屬性,才能了解自身的運動和姿勢。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生產施工過程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如高空臨邊作業、潮濕環境中帶電機具作業等,也都必須通過感覺來認識。人的感覺有共同的機能,但在感覺能力方面卻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因而,人們在生產施工過程中,對各種不安全因素的感覺能力也不盡相同,那些感覺能力差的人,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較大。為此,必須根據勞動者的感覺能力而適當安排工作。
現代生產勞動希望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感覺性,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來為生產服務。但是,不僅勞動者之間的感覺性存在個體差異,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也會出現感覺性不同的現象。影響勞動者感覺性的因素很多,如生理方面的,由于遺傳和疾病,勞動者感覺分析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或減弱,而造成感覺性的差異。心理方面的,由于在生活中遇到某些重大事件,引起的心理活動激烈變化,而影響勞動者的感覺性。再如工作環境的不好、勞動者本身的疲勞等都可使勞動者的感覺性降低。
人具有靈敏的感覺機能。長期從事某種專業的勞動者,可以通過自身的感覺來減少職業傷害,亦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整體性的反應,具有個體差異。人的知覺可分為綜合型,即知覺概括性較為顯著,善于知覺事物的一般特點,而對事物的細微末節則較少注意;分析型,即善于察覺事物的細枝末節,而對事物的整體知覺能力則較差;分析綜合型,即兼有上述兩種類型的長處,是一種較為積極的類型。
人的知覺類型,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勞動實踐的要求,可以使勞動者有意識地逐漸改變自己的知覺類型。但是在安排工作時,能預先測知勞動力的知覺類型,合理安排工作,則對提高生產效率,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是大為有利的。
二、記憶、思維與安全
在生產勞動中感知過的事物,如果沒有記憶是不能形成概念和經驗的。
在生產過程中,人們對于安全技術、安全規程、安全制度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安生產防護措施等方面的經驗,在識記時是以有意識記為主,同時還有無意識記。例如,通過事故教訓以及形象化的安全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增強人們在勞動中的安全意識。對于必須記住的安全生產知識,要不斷宣傳,不斷強化,以使勞動者保持識記的內容。
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和日常生活活動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依靠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應。思維與感知雖然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兩者密切不可分割。思維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感性認識的材料不經過思維加工,只能停留在對事物表面現象上的認識,根本不能認識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而正確的思維,不但不脫離客觀事物,反而使人更深刻、更正確的認識事物。例如,在吊裝現場,人們聽到哨子警示聲、看到的紅白警戒旗是感知,知覺就知道這些是吊裝作業的信號,而思維就能判斷吊裝就要開始或者正在進行,并“指令”人們要注意避開吊裝作業區,以免發生碰傷、壓傷事故。所以,人的思維屬于認識的理性階段,是復雜、高級的認識過程。
三、情感、情緒與安全
人們的情緒和情感總是伴隨著一定的認識過程而產生的,并且隨著認識的變化而變化。情緒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與有機體的機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應。人的情感是一種廣義上的情緒,是一種較高級的情緒。情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狀況,并對人的社會行為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一般來說,人總是處于某種情緒狀態下的。情緒狀態可以根據其產生過程的特點而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基本情緒狀態。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而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通常也稱“心情”。它不是某一事物的特定的情緒體驗,而是不分化的比較平和且持續一定時間的情緒狀態。
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暫的爆發式的情緒狀態。有明顯的外部表現,如暴怒、狂喜、恐懼、絕望、悲慟等,使整個身心都處于激動狀態。應激,指由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當遇到人有切身利害關系的事件或突如其來的危險,人們必須迅速地幾乎沒有選擇余地地作出決定,此時常常產生應激狀態。
人處于應激狀態時,有機體的生化系統發生激烈的變化,使整個有機體的數量普遍發放,以應付意外事變。應激與激情相比,其激動水平更高、更強烈、更突然,認識范圍更狹窄,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急劇減弱。不同的人在應激狀態下,往往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驚慌失措,作出不適當的反應;有些人則急中生智,化險為夷。這與人們的個性、知識經驗及意志品質有關。在應激狀態下人們的身心極度緊張,過多地消耗了身體的能量,如果持續發展,會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體質下降,易受疾病的侵襲,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勞動者經常保持積極的情緒,則可提高工作效率。因而,首先了解勞動者的情緒節律,于事先調節、控制勞動者的情緒變化及范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傷事故。其次,要多注意每個勞動者的情緒差異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對其情緒的影響。另外要積極改善工作環境 (自然環境及人際關系、心理氣氛等社會環境 ),使其對勞動者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減少事故的發生。
四、意識過程與安全
人在接觸外界事物的時候,不僅僅產生感知等認識,也產生行動。在行動過程中自覺確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這種自覺力求達到一定目的的心理過程,稱作意志。意志是在人認識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確定行動目的的基礎上才有的。因為確定目的和制定行動計劃的,通常都要判斷情況,分析現實條件,因顧以往的經驗,設想未來的后果,擬定出種種方案,并對這一切進行反復的權衡和斟酌。
人的意志品質是各不相同的,了解這一點,對于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能根據各種不同的內外條件變化,調節自己的行為、情緒和心理狀態。在危急險情下,能迫使自己保持鎮定,克服內心恐慌,敏捷地進行思考、判斷,然后采取果斷的行動,這對于排險解難是十分重要的。倘若險情現場的目擊者是一位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以致失去搶險時機而鑄成災害。例如,某工地一木工,因私自接電鋸電源開關時不慎觸電倒地,電工吳某發現后驚慌失措,忘記了必須立即切斷電源和用不導電的絕緣物件救助觸電者等規定,而是立即伸手去拉觸電木工的錯誤動作,導致吳某本人也觸電身亡。對于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電工吳某的不良意志品質,致使其在危情面前出現恐懼和慌亂,采取錯誤動作,以致釀成自身的死亡事故。可見,良好的意志品質對防止事故的發生,保證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一篇:企業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分析
下一篇:對安全生產本質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