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2年,我們曾翻譯了國際勞工組織安全工作重點計劃主任J·TAKALA博士撰寫的題為“全球安全工作及所面臨的挑戰”一文,發表在本刊2002年第10期。之后,我們經常接到一些研究人員打來的電話,詢問文章中全球每年與工作相關的疾病和職業事故死亡人數200萬是怎么計算出來的。為此我們曾與TAKALA博士進行過探討。最近我們又參考了有關資料,撰寫成此文,以釋讀者疑問。
國際勞工組織于2002年5月26日~31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第十六屆世界職業安全與衛生大會。會上,國際勞工局公布了全球每年因職業事故和與工作相關的疾病的死亡人數,估算為200萬左右。
為了弄清這200萬的由來,首先應明確幾個概念。一是職業事故,指發生在工作中、或與工作相關的事故;二是職業病,一般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塵、毒和其他有害物質而引起的、并被列入國家職業病目錄的疾病。也可以說,職業病100%是由和工作相關的因素造成的,并可獲得工傷賠償;三是 “與工作相關的疾病”,指的是某種疾病雖沒被認定為職業病,但它的發生確與工作相關。
在全球范圍內,各國職業事故與職業病統計方法尚未達到協調一致,一些國家每年上報給國際勞工局的職業事故和職業病統計數據,準確性方面也存在問題。另外,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對所有與工作有關的疾病進行過記錄和賠償。因此,國際勞工局很難準確地統計出全球職業事故和與工作相關的疾病的死亡人數。盡管如此,國際勞工局還是采用特定種類疾病和傷害導致與工作相關的死亡比率的方法,估算出全球因職業事故和與工作相關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總數。這個比率主要依據工業化國家,是對已知的某種疾病的致病因素及其已被證實的對該種疾病發病率所產生的影響研究來確定的。其中,職業死亡事故以1998年ILO統計的數據為基礎,與工作相關疾病的死亡人數是以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疾病的出版物中統計數據為依據的。所以說,這200萬不僅采用了科學的估算方法,而且還考慮了國際勞工局各成員國所提交的、較為準確的統計報告。需特別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對風險/疾病關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與工業化國家一致,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但國際勞工局在估算中已考慮了例外因素。
據此估計,全球每年發生職業事故為2.7億起,與工作相關的疾病1.6億例(見表1):
表1:2002年職業事故和職業病引起的死亡人數
全球估計數據
死亡總數 死亡人數
已建立市場經濟國家 409,141,496 380,833,643 297,534 16,170
歐洲前社會主義經濟體 184,717,127 162,120,341 166,265 21,425
印度 458,720,000 419,560,000 310,067 48,176
中國 708,218,102 699,771,000 460,260 73,615
其他亞洲國家和島嶼國家 404,487,050 328,673,800 246,720 83,048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260,725,947 10,540,604 257,738 54,705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193,426,602 114,604,962 137,789 29,594
中東伊斯蘭國家 112,906,300 48,635,240 125,641 28,019
全球合計 2,732,342,624 2,164,739,590 2,002,014 354,753
統計資料顯示,與工作有關的死亡,其主要原因包括:與工作相關的癌癥、與工作有關的循環系統疾病、職業事故以及與工作相關的傳染病等。其中職業癌癥和循環系統方面的疾病分別是引起與工作相關死亡的第一、第二位原因,而致命性的職業傷害事故則排在第三位。
由賠償、工作日損失、生產中斷、培訓和再培訓、醫療費用等所造成的損失,據估計大約占世界各國生產總值的4%,甚至更高。
盡管許多國家正在緩慢改善目前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但是職業事故與職業病以及重大事故的發生率仍居高不下,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損失。目前,許多國家還沒有按照國際勞工局的要求,建立起有效的職業事故與職業病登記、報告制度。盡管1994年3月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于第259次會議上就已通過了《職業事故和職業病記錄與通報實用規程》。當時與會專家們強調,職業事故與職業病數據的收集、記錄和通報,將有助于各國做好事故與職業病的預防工作。到2002年,國際勞工大會又通過了1981年職業安全衛生與工作環境公約(155號)關于職業事故、職業病登記和報告的議定書,以及修訂的職業病名單,目的都是突出建立可靠的職業事故與職業病數據統計系統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如果能在世界范圍內、在一個合理的期限里有效地建立起該系統,那么就不但能大大減少人類的痛苦,而且還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ILO Standards-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area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2.Safe Wore for the World and Related Challenges by Dr. J.Takala
3.www.ilo.org/safework
上一篇:對建立長效機制的思考
下一篇:西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