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評價從開展以來,我們也多次到先進單位去學習安全性評價的經驗,從實踐來看,安全性評價無論從軟件管理還是硬件管理,供電所在安全方面起了革命性變化,安全管理的確上了一個臺階,但有一句老話:通過行動看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難發現,安全性評價慢慢的變味了,下邊我們透過現象分析一下本質:
1、軟件太軟、硬件不硬
安全性評價實際上是通過軟件帶動硬件,從而規范工作行為,用技術手段來診斷確保電網運行,那么軟件的質量到底如何?不難看出里面水分太多。首先,每個月的安全活動、安全分析、現場安全檢查、二票管理、周期性巡視,有多少是實事求是開展的?很多是馬后炮,筆頭上的任務觀點,即使開展了以上活動,很多是一言堂,實質性的東西不多,不少村電工左耳進右耳出,就連供電所安全員,對什么是安全活動也是含糊不清。現來看看硬件方面,為什么消缺天天消,而缺陷月月多?其中一個,我們平時工作不是真的是去消缺,而是制造缺陷,不少工程不是按照低壓技術規程去做,然而供電所技術員和安全員責任不到位,看之由之、聽之任之,還有很多農村電工為了一包煙、一頓飯、一杯酒就放棄原則,雖然這是供電所管理監督機制上不到位,但從中也看到了一些基層職工的自身素質。還有,通過一、二期農網改造,很多工程為了搶進度,而忽視了安全和技術這二個關鍵,而現在要去改,難度可想而知!那么這些在安全性評價中都體現出來了嗎?答案只有一個:沒有!
2、責任不清、管理卡脖
供電所責任不到位,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職工崗位有沒有到位。只有崗位到位,然后才是針對崗位進行制度要求。然而,目前供電所的崗位設置從表面上看是到位了,但其中要說到真正分工明確,還得打個問號,之中有上級管理層的原因,很多崗位是農電部直接參與人員分工,也有是供電所對職工的個人潛力把握不到脈搏,這樣一來,從人的角度首先是脫離了因才而施。雖然平時考核,但有多少是根據實績來考核的?那么安全性評價有沒有把這些實質性的東西評價出來呢?答案也只有一個:沒有!由此可見,從農電部到所長真正了解農村電工動態?說實話我實在不敢恭維。那么這樣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工作基本是飄、責任基本是推、報表基本是催,發生了問題不是自身自發的找原因,而是一味的推卸責任,這與農電安全管理是格格不入的。還有,平時安全員只聽匯報,對農電部和所長是報喜不報憂,種種原因,起了安全管理上卡脖、脫節,這樣,在安全上不出問題,我真的佩服領導的“眼光”:這些人的運氣真好!
3、弄虛作假、應付檢查
說到弄虛作假,我在很多地方看到文革時期的笑話,沒想到這些笑話成了很多人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拿檢查來說吧,說實在的,現在領導下來檢查次數是越來越多,但要他們把全縣仍至于全市每個角落都跑遍,真的很難為他們了,上級下來檢查,低、差、劣的環境基本上是看不到,即使領導抽簽現場,下邊除了用種種理由解釋外,更多是資料上大做手腳、現場張冠李戴,一個亮點照亮大片,這些真是供電所的悲哀。再看看平時安全專職的工作態度,到下邊檢查只看一下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和記錄,而自試跳也是用按鈕,這樣的榜樣效應可想而知。
其實我不是在這里批評什么,因為我也沒有什么水平來對工作點評什么,再則安全性評價本來就是本著“沒有發現不了的隱患,沒有消除不了的缺陷”來開展的,另外,我更不是在這里對我們供電所人員評頭論足,而是覺得,我們拋開公司不說,人在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要講標準,那么什么才是標準?我想除了遵守行業的制度標準外,至少應該學會做人,如果不會做人,還能做事嗎?
那么安全性評價到底應該怎么做?我想不外乎三點,一是從每一筆業務每一個工程開始,按照公司的流程進行,現場嚴格按照低壓技術規程和安全規范來操作。二是,分清崗位責任,加強平時考核,同時加大工作中的監督力度。三是不要怕家丑外揚,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同時公司應該及時對下邊的改造工程補血充電。最后,我想和我的同仁們說句心里話:不管公司對我們怎么樣,我們既然做了該項工作,應該把這項工作做好!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