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屢打不絕的今天,安全生產領域也同樣受到侵蝕和影響。如安全生產工作最常用的手段安全檢查,常常是人車未動,電話先行,被檢查單位早早得到通知,有充分時間做準備;有的走馬觀花,身入心不入;有的只把眼光停留在“本本”上,還有的對安全要求不懂不會,看不出問題和隱患,起不到應有的檢查效果。少數基層單位和企業專門為檢查打起了“基礎”。上級要聽匯報,就把做沒做的工作都攏進來,加班加點,在文字材料上“精雕細刻”,匯報得頭頭是道;上級要查看記錄,連夜加班補登記;上級要檢查現場,就挑出好的企業或規范些的企業,早早地通知做好了準備,“應付”檢查組。有的甚至編造數字,瞞報事故,不一而足。檢查工作結束后,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過濾”、“剪裁”、“包裝”,或者刀砍斧削,抹棱去角;或者妙筆生花,添枝加葉;或者“貪污”截留,爛在肚里。結果,原汁原味的“汁”被倒了,“味”給調了。這 變了“味”的意見,不僅對生產經營單位,對各級政府的決策毫無幫助,而且可能導致決策失誤。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危害了安全生產工作。
安全生產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連著千家萬戶的安寧。安全檢查作為領導和安全監管部門檢查安全工作是否落實的方法,原本無可非議。安全檢查應該說是領導和安全監管部門掌握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情況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如果一味刻意追求,重表面而不務實,就必然演變為一種形式主義,成為一種對安全生產工作十分有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安全檢查要實打實,更要防假打假。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論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建立
下一篇:諸葛亮與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