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簡介
1984年5月,某起重機制造廠鉚焊車間用一臺室內葫蘆門式起重機對起重機主梁進行翻轉倒個吊裝作業時,捆綁箱形主梁的吊裝鋼絲繩被主梁翼緣割斷,造成吊載——箱形起重機主梁傾翻,將起重機操作者和一名鉚焊工人砸成重傷。
2.事故發生過程
事故現場為一由舊倉庫經過改造后成為制造生產起重機鋼結構的鉚焊車間,因為原倉庫
建筑結構所限制,不能架設橋式起重機,只好在室內安裝架設一臺室內門式起重機。
從事起重運輸作業的起重設備為自制的一臺非標準型葫蘆門式起重機,配用的電動葫蘆
為CD型鋼絲繩電動葫蘆,葫蘆門式起重機的主梁為圓管加工字鋼組焊成的單主梁類型。起
重機的起重量G=5000kg、跨度S=14m、起升高度H=5m、起升速度Vn=8m/min、起重機運行速度Vk=40m/min,起重機的操作形式為跟隨式地面操縱。
現場作業內容是焊接箱形起重機主梁,并利用起重機對箱形主梁翻轉倒個進行焊接作業。與事故有關的作業者是2名現場焊接工人,其中一人(甲)操作起重機進行吊裝翻轉,另一人(乙)進行捆綁吊裝與指揮。
事故發生的過程是這樣的,甲、乙2人將主梁上蓋板與2個腹板及筋板均組焊完工后,乙用一根吊裝鋼絲繩(該吊裝繩為兩端帶有編給環)從主梁中央穿過,并將吊裝繩一端再穿過另一端的編結環,并鎖緊,其鎖緊處在一腹板的外側,以求當起重機吊起重物時由于吊點偏離主梁橫向的重心,會使主梁在懸空時產生側向傾斜,重物落地時就會翻轉90”,然后松開吊點的鋼絲繩餃緊處再進行偏離主梁橫向重心再領緊,進行起吊翻轉就可以達到翻轉180º,以利工人進行平口施焊作業,有利于保證焊縫質量和焊接作業效率。正當乙指揮甲進行主梁翻轉倒個作業時,突然吊裝繩與主梁翼緣接觸處被切斷,剛剛離地測向歪斜著的主梁脫開繩索而翻轉向操作者甲和指揮者乙倒去,由于2人沒有斷繩的思想準備,站得離主梁吊載又近,當時傾翻的主梁將甲的腿部撞擊成骨折,又將己的腳部砸成重傷。
3.事故原因分析
根據事故現場的調查及對甲、乙二人的了解,經分析總結認為這起事故發生的原因如下:
(1)起重機箱形主梁的焊縫有6條長焊縫,為了保證焊縫質量必須保證各條焊縫應進行平焊,這樣主梁必須進行翻轉倒個。但是采用單根吊裝繩偏轉鎖緊倒個方式本身是不安全的,這種方式成為這起事故的隱患。
(2)根本或直接原因是吊裝繩與箱形主梁捆綁中,在有棱角處沒有加墊片或墊木進行保護,以防鋼絲繩被棱角割斷,這起事故就是主梁翼緣棱角將吊裝繩割斷而發生的。
(3)事后分析割斷吊裝繩處的主梁翼緣,是由于汽割下料加工粗糙有尖銳的刀口形,這更加重了對吊裝繩的切割力度。
(4)該起重設備起升只有快速而沒有慢速功能,由于電動葫蘆起升電動機為鼠籠電機,不能調速,特別是對于單速起升時,由于起動過猛造成起吊時振動沖擊大,這也是加重吊裝繩被切斷的間接原因。
4.事故結論與教訓
這是一起吊裝翻轉倒個作業方法不當,吊裝繩缺乏安全保護所造成的斷繩吊載失落翻滾傷人事故。
這起事故的教訓是:
(l)采用單根繩索直接鎖緊有棱角的金屬構件進行吊運或翻轉作業時,斷繩的危險性很大,必須提請吊裝作業人員注意。
(2)在吊裝捆綁有棱角的金屬構件時,必須在吊裝捆綁繩與金屬棱角之間加墊保護。
(3)在進行金屬構件翻轉倒個作業中,地面進行起重機操作的人員及其他作業人員,必須選擇安全合理的站位。
5.事故的預防對策
(1)為防止金屬構件需要翻轉焊接作業時發生危險,最好的辦法是采用專用翻轉設備進行翻轉倒個作業。
(2)盡量避免采用繩索鎖緊吊裝翻轉倒個作業,如果不具備專用翻轉設備時,一定要用繩索銷緊翻轉金屬構件時,對于有金屬棱角與吊裝繩接觸處,必須加有墊木、墊片等保護措施。
(3)為便于翻轉倒個作業,可以采取在金屬構件上焊有便于翻轉的吊環或吊裝孔等設施。
(4)在翻轉作業中,要加強作業人員自我保護意識與教育。
上一篇:手拉葫蘆鏈條拉反重物墜落事故
下一篇:葫蘆門式起重機溜車傾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