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8日上午,遼寧鐵嶺市清河特殊鋼有限公司發生鋼水包整體脫落事故,造成32人死亡,震驚世界。做為一個安全人,在為這起事故痛心疾首的同時,應該做得更多地是深層次思考。回想近日參加了兩起安全評價報告的評審會。兩個安評報告中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在涉及到類似鋼水包安全分析時,均采用了故障樹的分析方法,但又在故障樹的繪制及分析計算中均未考慮鋼水包中的高溫液體,只是將鋼水包做為一個整體即一個大鐵塊來對待了。實際上除了這種由于鋼水包脫落或傾斜造成的鋼水傾泄引發的燃燒外,如果地面有積水,還可能發生爆炸事故,后果也會相當嚴重。當時做為專家,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反響甚微。可不幸被我言中,事故的發生證實了我的擔憂,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為什么會這樣?我反復地追問我自己。這僅僅是偶然嗎?當然不是!實際上,從廠房設計中對布局的考慮,到整個生產過程的安全管理,早已埋下了事故的禍根。事故是偶然的,但偶然中有必然,問題就出在初步設計特別是為初步設計提供重要安全參考的安全預評價。我相信,如果做了安全預評價,肯定與上述兩個報告如出一轍,對這類事件的考慮鮮有人在。這是由我國安全評價人員的素質及安全評價市場的現狀決定的,更是由我國安全生產責任制的現狀決定的。如果我們在安全預評價報告中對鋼水包可能的事故后果有充分的分析與了解,準確地闡述對廠房布局、設備選型等相關問題并提出可行的建議,也許這起事故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不會有如此慘重的后果。遺憾地是,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我們的安全評價正在成為一些人推卸自己責任的擋箭牌,似乎做了安全評價責任就會小一些;這個剛剛興起的行業也走上了一條靠關系和價格等非正常手段生存的不歸路,評價報告的撰寫變成了例行公事的熟練工種;只有極少數評價機構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大部分只能比著葫蘆畫瓢。幾乎所有做安全評價的企業只是為了達到政府部門的相關要求,完成的報告也成了企業檔案室的一例死檔,評價也成了繼環境評價等之后迫使企業增加的經濟負擔,沒有了上升發展的動力與空間。其實,近年來,國家安監總局推行的幾項工作,安全培訓、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質量標準化等與安全評價相比可以說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不死不活,境遇幾乎完全相同。
為什么良好的愿望卻適得其反?究其根源,急于求成是最主要的原因。面對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有關領導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意圖在短期內一舉成功。結果當然與所有急功近利者一樣,事與愿違。一霎間評價機構林立,可勝任者卻鳳毛麟角,發現了問題卻已積重難返,新興的行業中飽了少數人的私囊,令人為之扼腕。相信隨著安全生產事故的頻發,管理當局還會造就出更多的新的花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初衷不改,結果也必將與安全評價一樣。
上一篇:運行強行操作 造成爐膛放炮
下一篇:冶金企業典型事故的系統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