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名稱:中冷器列管腐蝕。
發生日期:1993年1月18日。
發生單位:天津某廠。
事故經過:19日15時45分中班接班后2#氯壓機組運轉正常,各項控制指標均符工藝要求。16時50分中冷器下水pH值出8.5下降到7.1,當班值崗人員認為中冷器下水pH下降原因可能是周圍大氣中含氯濃度高溶解至循環水中所致,但也不排除中冷器漏,氯氣跑到循環水中,因此采取加大往循環水池中補充水量的措施,用以置換pH值低的循環水。但經30分鐘的置換,循環水的pH值并沒有上升,反而下降至6.5。鑒于此,對機組各級中冷器下水和循環水池的水取樣滴入藥液均呈紅色,并有絮狀物沉淀(平時用比色法分析水中游離氯含量,當時此儀器壞了),說明循環水池中的水和各級中冷器下水含氯大大超標。18時15分再次取樣分析,發現三級中冷器下水有明顯氯氣味,從而判斷三級中冷器已漏。于是同調度及有關崗位聯系,氯壓機停車處理。18時20分納氏泵與Ⅱ型泵并網,氯壓機氯氣往納氏泵切換,并注意氯壓機各級出口壓力,停下循環水泵并排掉中冷器中冷卻水,18時30分切換完華,空氣運轉10分鐘后停主機。翌日8時打開三級中冷器氯氣進口,發現三級中冷器氯氣進口管及三級中冷器氣相中潮濕,證明三級中冷器確實漏了,同時也說明二級中冷器氣相中有水。此時懷疑機中進水,但將一級進口加空氣管法蘭斷開后,示發現積水。當時欲將一冷、二冷、四冷氯氣進口管斷開,檢查是否有水,保全工說沒有問題,就沒有進行此項工作。將3#中冷器換新后進行空氣運轉約10分鐘,循環水變黃(在空氣運轉前已將循環水池的水用清水置換完畢),余者正常。后將循環水再次置換變清,為穩妥起見,夜間不通氯,在空氣運轉期間與儀表聯系做含水分析,因含水分析儀有問題,故未做。19日9時通氯主機電流波動,主機聲音不正常,停機。將四臺中冷器氯氣進口打開皆有大量水,打開機蓋后,發現各級葉輪腐蝕嚴重,尤以二級葉輪為最。后將四臺中冷器全部試漏檢查。僅2#中冷器未漏,余者皆漏。
原因分析:1.冷器漏的原因
(1)置于循環水池上的次氯酸鈉罐中的次氯酸鈉,曾多次溢流至循環水池中,次氯酸鈉是強氧化物,從管內腐蝕列管(水走管內)。
(2)1月18日14時10分,鈦管(氯氣處理工序)加酸管凍,用蒸汽吹化,蒸汽冷凝水順著電纜流進配電室,造成鈦管電氣系統掉閘,后經搶修于l4時45分送電開車。在長達35分鐘時間里,電槽出來的濕氯氣未經冷卻、干燥直接進到氯壓機中(一級進口溫度48℃,出口1l℃,造成氯壓機和中冷器的嚴重腐蝕。
(3)2#機在運轉過程中,中冷器兩次停水(一次換水泵出口閥門,一次換l#機中冷器閥門),使中冷器氯氣進出口溫度升高。
(4)1#中冷器已使用三年以上。
2.三臺中冷器(1#、3#、4#)是何時漏的
(1)1#中冷器是最先漏的,因為鈦管停車高溫濕氯氣首先進一級,然后進l#中冷器,經冷卻后的水蒸汽冷凝成水,與氯氣反應生成HCl和HClO,造成對1#中冷器的嚴重腐蝕。二級葉輪腐蝕最嚴重也證明了這一論點。因為該廠進中冷器冷卻水壓約0.04MPa,一級出口氯氣壓力為0.03~0.04MPa,1#中冷器漏后水要進到氯氣中,故對二級葉輪造成嚴重腐腐蝕。1#中冷器小漏是不易被發現的,因為水要進到氯氣中,氯氣很少跑到水中,但要仔細分析觀察還是能檢查出1#中冷器下水pH和游離氯變化的,特別是該廠1#中冷器氣相與液相壓力相近的情況下,水能跑到氯氣中,氯氣也能跑到水中,故L#中冷器列管遭到里外腐蝕。
(2)3#中冷器漏容易被發現,因為三級出口氯氣壓力較高,加之該廠三級中冷器曾漏過多次。
(3)2#機空氣運轉時該廠與儀表聯系要做一級出口含水分析,但儀表單位認為不能做,若能做,也能判斷幣冷器是否漏。
(4)發現3#中冷器漏,打開其氯氣進口管有水,就要全面檢查四臺中冷器是否漏。
(5)空氣運轉10分鐘后,發現冷卻器下水變黃,也說明中冷器漏,不要繼櫝空氣運轉。
(6)通氯主機電流波動,主機聲音不正常,是中冷器及機里有水受阻所致。
(7)4#中冷器排水有氣,說明該中冷器已漏。
教訓:
1.鈦管(氯氣處理系統)掉閘超5分鐘,切換納氏泵,然后進行空氣運轉,待鈦管生產恢
復正常后再帶量進行正常輸氯操作。
2.氯壓機通氯前進行空氣運轉,空氣含水和一級進口含水合格后,方可進行通氯運轉。
3.每班要密切注視冷卻器下水pH值的變化,若冷卻器下水pH值達到7.5,要每小時對
每臺中冷器下水含游離氯分析一次,當其游離氯達到3mg/L時,要停中冷器和主機。
4.中冷器使用一年后不管是否漏要進行檢查。
5.氯壓機運轉中發現一臺中冷器漏,余者均要檢查試漏。
上一篇:某樹脂廠鈦列管冷卻器燒壞事故
下一篇:天津某廠氯壓機葉輪腐蝕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