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作業場所危害認知之初,應先了解相關法令及標準,以確保工廠進行暴露評估時,能符合法令的基本要求。有關勞工安全與健康保護事項在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其附屬法規中有詳盡的介紹。執行暴露評估工作,第一步應先認知作業環境中的危害因子是否存在,并在確認危害因子的種類后,才能決定該使用何種設備或裝置來評估作業環境有害物的暴露,測定結果及其目的是要了解勞工暴露之情況、程度或僅是評估作業環境之實態(如空氣質量)亦應有所了解,若結果顯示危害物暴露程度過大,欲進一步采取必要的控制與管理,則必須依照相關法令中之規定進行辦理。
為有效制定職業暴露評估的步驟及運用各式工具,對所評估目標的基本數據必須藉由工作場所初勘訪視調查(workthroughsurvey)充份的收集。應收集的基本數據可分成工作場所配置(workplace)、工作性質(workforce)及暴露污染物(environmentagent)三大部份:
1.工作區域配置(workplace)
職業衛生師可將制程與現場配置圖交互印證,于廠區配制圖中標示出各種工作使用的區域、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工作項目、原料等數據。現場可能造成人員暴露的設備及單元操作程序(如反應槽、幫浦,濾網QC采樣點,儲槽進料)必須詳細記錄,同時每一個區域原料輸入量、反應程序、產品輸出量亦必須詳加調查,包含通風系統,空氣流動方式,及個人防護器材等,維修區及保養區亦須特別注意。
2.工作內容(workforce)數據
收集工作內容相關資料目的是了解工作人員之組織及各階層工作人員的工作型態,詳細的記錄各種經常性及非經常性工作型態、工作流程、工作項目,如此可以判斷工作人員最可能遭受大量暴露的時間,并針對該時間進行暴露評估。相關資料可由工作名冊、職務說明、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訪視而得,但更重要的是對工作流程及地點的觀察,在進行工作步驟觀察及記錄時,須界定各種可能受危害物暴露之型態、所需的時間及頻率。
3.工作場所潛在危害物(environmentagent)
工作場所內各種潛在危害物必須界定,訂出危害物清單后并收集各種物質的使用型態,物理特性、暴露途徑、大致用量、健康效應及容許暴露濃度等數據。除了原物料之外,需注意收集產品、次產物、添加物、溶劑、耐火材、絕緣材、潤滑涂裝、樹脂、焊接及高壓氣體等物質之物質安全數據表,各種工作場所中可能擁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分類整理如表1。
表1 工作場所中可能潛在的危害物質分類整理
分 類 |
說 明 |
原物料 |
支持主要制程反應的物質。 |
中間產物 |
制程過程中生成的反應中間物質。 |
產品 |
制程設計反應生產所得的物質。 |
副產物 |
制程過程中所生產的次物質,通常產量較低且常由廢物流中精煉而得。 |
添加物 |
支持反應,增加反應效率及產量的物質。 (如:抑制劑、觸媒、涂料) |
保養及結構物 |
耐火材、溶劑、絕緣材、焊接熏煙,潤滑劑、黏著劑等保養維修人員可能接觸的物質。 |
檢驗室用化學品 |
檢驗室因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所用的化學物質。 |
有害廢棄物 |
固體或液體其混合物其中的某些成份或全體具有危害性之制程廢棄物。 |
物理危害因子 |
放射性物質、操音、振動、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熱等。 |
生物危害因子 |
生物制劑、基因、病毒等。 |
(1)已有資料的搜集及評估
評估工廠已有的各項資料,可協助職業衛生師快速的掌握工廠內各項潛在的職業衛生問題,其范例可參考表2。由歷年的數據,可能顯示某些不正常的結果或趨勢,因而可提供做為深入量測或進一步評估的左證資料。
表2 歷年資料整理
資料產出 日 期 |
主要發現 |
主要改善(控制)建議 | ||||
化學危害 |
物理危害 |
生物危害 |
化學危害 |
物理危害 |
生物危害 | |
|
|
|
|
|
|
|
為了完整執行已有數據之評估,亦可藉由現場初勘訪視調查進行評估,所謂現場初勘訪視調查是經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于工作場所各區域進行實地觀察,針對可能造成潛在危害或化學暴露加以專業的判斷。現場勘查時須與現場主管及制程人員充份溝通,以清楚的標示出工作場所內主要的問題。
(3)工作場所之危害分布
界定工作場所中各種危害物的分布區域可以幫助職業衛生師規劃相關的分析檢驗工作,實際執行時可利用工作場所之配置圖,以了解并標示各種化學、物理及生物性危害的產生及分布地點,以更明顯看出危害物之分布情況。
(4)化學品清查
職業衛生人員在執行職業衛生相關工作之前必須先將作業場所內所含有的化學品作一全面的調查及建檔管理。化學品調查之工作包括鑒認,記錄及標示化學品。除現在正使用的化學品之外,對已不使用或報廢的化學品亦加以調查、收集并清除。
(5)工作暴露型態分析(JobExposureProfiles;簡稱JEP)
工作暴露型態分析主要的目的,是判定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暴露及概略分析其嚴重程度。完整的JEP必須包含物理危害因素及化學危害因素的分析,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再加上現場初勘調查及化學品清查所獲得的資料。JEP的內容需包含工作或作業方式描述,每種作業方式可能遭受的職業暴露、可能暴露的工作人員數、暴露時間、暴露頻率及各種非經常性操作(如入槽作業、歲修)可能暴露。
(6)風險嚴重度評估
工作場所內所有的物理及化學因素皆必須執行評估以標定其風險度等級。針對某些會造成一種以上風險的因素而言,必須標明其所有可能危害所造成的風險。職業衛生師可參考表3所述來判定風險度。
表3 風險特性分類表
風險類型 |
風 險 特 性 描 述 |
A |
嚴重且造成永久性的身體傷害、死亡 |
B |
嚴重但不會導致永久性身體傷害 |
C |
較輕微之影響 |
界定各危害因子的風險度后,接著必須評估各種風險可能發生的機率,風險機率評估主要依可能影響(暴露)人數、暴露時間及頻率綜合推估而成。可參考表4進行。
表4 暴露等級分類表
暴露等級 |
暴露特性描述 |
1 |
暴露人數大量/暴露時段長/暴露頻率高(例: > 25) |
2 |
暴露人數適中/暴露時段適中/暴露頻率適中(例:5-25) |
3 |
暴露人數少量/暴露時段短暫/暴露頻率低(例: < 5) |
(8)量測優先級評估
將得到的風險嚴重度及風險機率綜合分析,可獲得工作場所內各種危害量測優先級。無疑的,符合法令要求的偵測必須排在最優先的順序(順序1)。針對各項危害物可依據評估而得的優先級表5,循序進行各項量測:
表5 量測優先級評估表
綜合分析結果 |
優先級 |
|
第一優先 |
1B、2B、 |
第二優先 |
3B、 |
第三優先 |
(9)綜合性評估
獲得的評估順序尚須與個人經驗及現場需求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量測策略。借重個人對于工作場所及工作型態的了解,可使評估更完整。對于熟悉現場之人員所建議的高危害場所,必須將量測優先等級適當的提高,若某一危害因素之風險性尚未完全明了,必須將量測優先度上升一個等級。職業衛生師可利用這些記錄作為輔助工具來評估各種可能風險的量測優先級,并針對迫切性高的風險優先量測。
完整而全面的職業衛生政策不應僅針對少數人員(最高暴露群),而應全面進行系統性的評估。才能鑒定工作場所中各種健康風險、區分危害等級并實行有效的管理。但全面進行暴露評估或環境測定,并不符合經濟與實用性的要求,適當的將工作人員劃分為各種相似暴露群,是一個可行的變通方法。
同一暴露群內,每個人工作類似,可以利用個人單獨或少數人的評估結果代表群內每一個人的暴露狀況。區分相似暴露群絕非新的技術或觀念,但是與傳統作業環境評估程序中,以最高風險群的暴露狀態來評判工廠內工作人員暴露的評估策略相比,具有相當的差異。
職業衛生師可藉由定性調查及定量偵測兩種技巧來劃分相似暴露群。所謂的定性調查主要藉由作業觀察、作業分析、調查等程序來進行;相對的定量偵測法則偏重于人員暴露偵測及統計技術的運用,其應用方法說明如下:
職業衛生師可藉由觀察、訪談、記錄、調查等方式區分相似暴露群。扎實而有效的定性調查,不但可區分相似暴露群,而且可以初步判斷各暴露群中,那些暴露群需要進一步的偵測分析,或界定某些群需要加強污染改善控制。如此可以大量簡化偵測的樣品數目,使有限的資源有效的應用于最需要了解的重點工作場所,并建立該工作場所內所有人、所有時間、所有健康危害物質的暴露數據。
故相似暴露群應根據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善加區分。依(部門)制程、職務、工作項目一步步將制程分析至最單純的工作單元,再配合各工作單元可能接觸的危害物種類,將復雜的工作環境系統化的加以分析。可能的區分方式如下:
2.利用定量分析數據劃分相似暴露群
累積歷年監測數據加以統計分析,亦可提供職業衛生師作為相似暴露群劃分的依據。理論上暴露型態及暴露量相類似的工作人員可劃分為同一個相似暴露群,相對暴露量有明顯差異的人員必須劃分為不同的暴露群,分別進行暴露評估之測量。
在利用定量數據劃分相似暴露群時最可能遇到的問題是數據量不足,不足以進行統計分析,此時簡易(但準確性較低)的測定方法,如直讀式儀器、擴散式檢知管等方式皆可以考慮先行使用以獲得較多的數據。
綜合而論,利用定量數據劃分相似暴露群的優點是:若數據完整性夠,此法將比單用定性觀察法更能精準的界定各個暴露群,尤其在個別工作人員的工作步驟或工作內容不相似的作業場所中,更能避免錯誤的發生。然而,當工廠僅初步執行暴露評估,尚未累積歷年數據時,卻可能遭受到數據量不足或可信度不足的問題。
3.定性觀察法與定量監測法整合
一個實用且準確的暴露評估工作必須將定性觀察所得結果及定量偵測數據兩者相結合,以逐步劃分相似暴露群。
定性觀察法的好處是實用且有條理,不論工作場所性質為何,只要逐步的收集制程數據、工作型態數據、危害物數據并依職業衛生師的專業經驗皆可進行相似暴露群之劃分。若主要的暴露方式與制程型態關連性大,而與個人工作型態之關連性較小,則利用定性觀察法即可清楚而明確的劃分相似暴露群,但若工作場所內同一制程操作方式差異性大,每一個工作人員因不同的工作項目導致暴露結果具有顯著不同時,單利用觀察法便無法正確的劃分相似暴露群,此時必須綜合定性觀察與定量監測兩種方法,才得以獲得可靠的結果。
職業衛生師可以先運用定性觀察法劃分初步的相似暴露群,之后再利用監測數據評估所劃分之相似暴露群的合理性。依照上述方法將作業人員分為數個相似暴露群,雖然可以簡化后續的監測工作,但必須了解的是,若劃分錯誤往往可能造成其它未知的風險,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周密的定性觀察配合定量監測數據綜合評估之后再進行相似暴露群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