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凡能引起物質電離的射線總稱為電離輻射,常見的有X射線,β、γ射線、α粒子、中子、質子等。在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中,如防護措施不當,違反操作規程,人體受照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能發生有害作用。
電離輻射以兩種方式作用于人體,即體外照射與體內照射。貫穿輻射(X射線、射線及中子)是以體外照射方式照射人體;高能量和射線也能以體外照射方式作用于人體。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則發生體內照射,它在體內放出γ或β粒子,有的也同時放出β、γ射線。體內照射劑量的降低,只能依靠放射性物質體內排出和蛻變。因此外照射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只有內照射存在環境污染問題。
在電輻射作用下,機體的反應程度取決于電離輻射的種類、劑量、照射條件及機體的敏感性。電離輻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機體的全身性反應,幾乎所有器官、系統均發生病理改變,但其中以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改變最為明顯。人體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的一次或數次照射,可發生急性放射病。在從事放射性工作中,如防護不當,機體長期受超容許劑量的體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質經常少量進入并蓄積在體內,則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二、防護措施
電離輻射的衛生防護因照射方式不同應采用的措施亦不同。電離輻射作用于機體的途徑有外照射和內照射。使用封閉源的職業接觸屬外照射,從事開放源作業的危害主要是內照射。
(一)外照射的防護
企業作業中接觸封閉源的機會見于射線的機械探傷、自動對位、射線自動測厚、測密度等。即利用X或射線的穿透性能和測試器接受的射線強度來進行檢查、判斷從而進行自動控制。從事此項作業的人員必須經過射線防護的專業培訓和就業前體檢,取得上崗合格證。根據射線的強度與接觸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接觸時間成正比的關系,采取以下基本防護措施:(1) 時間防護:即盡量減少在電離輻射場中逗留的時間,如電動操作發生故障時,進行手搖安全輪復位而靠近輻射源;或搶修設備而接近輻射源工作時,應限制個人操作時間,將可能受到的照射劑量控制在擬定的限值之下。(2)距離防護:盡可能增加作業人員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操作者采用遠距離電視監視搖控操作。在發生事故,如輻射源脫落,應在屏蔽條件下用遠距離器械鉗取,不得直接用手取源裝配。(3)屏蔽防護:操作人員與輻射源之間應有可靠的防護屏障,屏蔽材料應根據輻射源的性質(X、γ射線或中子)來選擇。一般選原子序數比較高,密度比較大的材料。(4)控制輻射源強度:在滿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盡量選擇低輻射源。
(二)內照射的防護
從事開放源作業時,放射性核素可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的途徑進入體內,對機體進行持續性照射。為了保障從事開放源作業人員和周圍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根據接觸到的放射性核素的種類和放射性活度的不同,將開放型放射工作單位及工作場所進行分類和分級。根據開放型放射工作單位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為三類;根據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為三級。對不同類、級開放性放射工作場所的衛生防護均有嚴格的要求。從事開放源作業的工種見于含防射性物質的礦石的開采、選煉、熒光涂料的制造和使用,醫院的同位素室等作業。開放性作業有環境污染的問題,從生產到使用的整個工藝過程,如忽視防護均可將放射性尖粒帶到生活區。因而對開放性作業場所應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擴散和進入體內的問題。首先在廠址選址上要把好關,要選擇地勢高、地下水源低的下風向,盡量在水源的下游,在工作建筑區內不能修民位區。要采用三區區分的建筑設計(活性區、過渡區、清潔區),在過渡區和清潔區之間有衛生工作室,可洗澡、更衣。不準把活性區的東西帶到清潔區,以放射性粘污的監測結果作為是否放行的標準。要有廢水的專用下水道及處理設施,空氣凈化的捕塵和固體廢物的存放和處理設施。定期進行輻射監測和職業體檢,以便及時發現防護工作薄弱環節,改善防護條件,防止事故發生,確保工人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