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油加溫,不應超標,防止突沸
重油為炭黑原料油或重質燃料油類,其粘度較大。為了減少管道阻力便于輸送,或防止在罐內凝固,要求儲存溫度為 90℃左右,因此必須進行加溫。
儲罐中重油加溫是通過罐內的加熱器來進行的。加熱器是用鋼管制成的排管、蛇管或盤管。加熱時,水蒸氣由進氣管進罐,加熱后的冷凝水通過回收管流出罐外。重油加溫操作時必須嚴格控制,即不能降溫凝固,更不準超溫(高于100℃)造成突沸。
重質油晶所以會發生突沸的原因如下:
1.輻射熱的作用:油在被加熱到沸點時,油品就沸騰溢出。
2.熱波的作用:油品燃燒時,剩余的重餾分逐步下沉,熱量帶到下面使油品逐層地深部加熱,這種現象稱為熱波。
3.水蒸氣的作用:如果油品不純,油中含水或油層中包裹著游離狀態水分。高熱波面與油中懸浮水滴相遇或達到水墊層高度時,水被加熱汽化,并形成氣泡。水滴蒸發成水蒸氣后,體積膨脹1700倍,以很大的壓力急劇沖出液面,把油品帶上高空。
一般以發生突沸前數分鐘,油罐出現劇烈振動,并發生強烈嘶啞聲音,即是突沸的預兆。突沸往往會帶來破壞性的后果。
例一:熱油進罐,突沸著火。
1992年7月18日13:42,某公司煉油廠裂解車間安排白班吹掃清洗裂解爐進料泵PU—1201入口A臺過濾器。9:00,當班給污油罐TA—1324罐脫水畢。13:00,改掃線流程。13:30,開蒸汽吹掃,隨即發現污油罐突沸。在處理過程中,約在13:55,罐頂的掃線人罐處著火,并引燃了從罐頂裂口處噴出的油霧。裂解、加氫裝置緊急停車。
事故原因剖析:TA—1324罐發生突沸的油品從罐頂噴出,落到高溫管線上自燃著火。
(1)突沸原因:TA—1324是專用掃線罐,罐內重油與水密度接近,并呈乳化狀,水難脫盡。在吹掃過濾器之前,操作工雖然脫水見油,但罐內仍有水存在。操作工在改流程時,由于 A臺過濾器前后閥沒有關死,導致分餾塔底部渣油(340℃)經A臺過濾器串人并充滿吹掃線。當操作工開蒸汽吹掃時,將管內高溫渣油掃進了罐,導致突沸爆頂。
(2)自燃原因:吹掃線內的高溫渣油使該管線外壁溫度超過了渣油的自燃點(230~240℃)。罐突沸后,油品從罐頂噴出落到該管線上自燃。
例二:高溫渣油進罐,罐頂爆裂破損。
1991年4月19日5:30,某石化總廠原油車間711#渣油罐開始收儲常減壓車間渣油。約8:40,發現該罐罐頂透光孔和檢尺尺口均冒大量白色蒸汽。未及查明原因,一聲巨響,罐頂與罐壁約1/3焊口爆裂,罐體上部約1/4罐壁塌陷變形。
事故原因剖析:常減壓車間出來的高溫渣油直接進入711#罐;罐底有少量存水,在高溫渣油的加熱下突沸爆罐。
九、管線用完,及時處理,防止凍凝
例一:管線盲頭凍裂,跑氣幸未爆炸。
1985年3月24日4:00,某煉油廠瓦斯罐區值班員在檢查時,發現501#球罐去升壓器管線盲頭處破裂150毫米長的口子。跑損液化氣達23噸,幸好在夜間,又遇8級大風,沒遇明火,未釀成惡性火災爆炸事故。
事故原因剖析:此管線長期未用,連通閥門關不嚴,使該線內積水凍結;安全檢查不認真,未能及時巡檢發現。
例二:管線停用不及時處理,積水凍裂,又錯開閥門造成跑油事故。
1983年4月13日,某煉油廠運銷科裝洗工段裝車組長接到裝兩節石腦油槽車任務的通知單后,就讓裝車工去開總閥。由于裝車工不熟悉工藝流程,組長又沒有告訴他應該開哪個閥門。結果,裝車工錯開了原油罐區長期停用的裝油線總閥。此管線停用后未加處理,長期積水凍裂。開閥后又未及時檢查,致使 120噸石腦油從管線凍裂的斷口處跑出。
事故原因剖析:由于對長期停用的管線未排盡管內液體,又未作加盲板的妥善處理,這是主要原因。裝車工不熟悉業務,錯開了閥門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十、新罐投用,驗收簽證,方可進油(料)
新罐投用前必須認真檢查、驗收簽證,否則后患無窮。有的因閥門不嚴造成串油、混油;有的因消防線閥門不嚴造成了跑油事故;有的因罐頂閥門問題,影響了交工驗收進度。
例如:1989年10月7日,某公司芳烴裝置的FB—510甲苯罐上的呼吸閥,在投運前未按檢查表規定去拆檢就進行氮封,由于呼吸閥閥片被瓦楞紙團卡死不能動作,自力式氮氣調解閥又有漏氮,致使罐內超壓,導致12000米
3拱頂罐的罐頂角焊縫撕裂,梯子、管線變型,基礎下沉。事后又檢查到11個新罐的呼吸閥都有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