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險源辨識方法?
危險源辨識的目的就是通過對系統的分析,界定出系統中的哪些部分、區域是危險源,其危險的性質、危害程度、存在狀況、危險源能量與物質轉化為事故的轉化過程規律、轉化的條件、觸發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質的轉化,使危險源不致于轉化為事故。它是利用科學方法對生產過程中那些具有能量、物質的性質、類型、構成要素、觸發因素或條件,以及后果進行分析與研究,作出科學判斷,為控制事故發生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依據。
危險源辨識的理論方法主要有系統危險分析、危險評價等方法與技術。具體理論方法可參考第五章所述的有關系統危險分析與安全評價方面的內容。?
2.危險源辨識的程序與內容?
危險源辨識的程序如圖所示。
(1)危險源的調查?
在進行危險源調查之前首先確定所要分析的系統。然后對所分析系統進行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有:?
①生產設備情況:設備名稱,設備性能,設備本質安全化水平,設備的固有缺陷等。?
②作業環境情況:安全通道情況,施工系統的結構、布局,作業空間布置等。
③操作情況: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工人接觸危險的頻度等。?
④事故情況:過去事故及危害狀況,事故處理應急方法,故障處理措施。?
⑤安全防護:危險場所有無安全防護措施,有無安全標志,燃氣、物料使用有無安全措施等。?
(2)危險區域的界定?
即劃定危險源點的范圍。首先應對系統進行劃分,可按設備、設施劃分子系統,也可按作業單元劃分子系統。以危險源點為核心加上防護范圍即為危險區域,這個危險區域就是危險源的區域。在確定危險源區域時,可按以下方法界定:
①按危險源是固定還是移動界定。如運輸設備為移動式,其危險區域應隨設備的移動空間而定。而鍋爐、壓力容器、儲油罐等則是固定源,其區域范圍也固定。
②按危險源是點源還是線源界定。一般線源引起的危害范圍較點源的大。
③按危險作業場所來劃定危險源的區域。如有發生爆炸、火災危險的場所,有被車輛傷害的場所,有觸電危險的場所,有高處墜落危險的場所等。?
(3)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
一定數量的危險物質或一定強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條件不同,所顯現的危險性也不同,被觸發轉換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因此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是危險源辨識的重要環節。存在條件分析包括:儲存條件(如堆放方式、其他物品情況、通風等),物理狀態參數(如溫度、壓力等),設備狀況(如設備完好程度、設備缺陷、維修保養情況等),防護條件(如防護措施、故障處理措施、安全標志等),操作條件(如操作技術水平、操作失誤率等),管理條件等。
觸發因素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如操作失誤、不正確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經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確管理、不正確的訓練、指揮失誤、判斷決策失誤、設計差錯、錯誤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險源轉化的各種自然條件及其變化。如氣候條件參數(氣溫、氣壓、濕度、大氣風速)變化,雷電,雨雪,振動,地震等。?
(4)潛在危險性分析?
危險源轉化為事故,其表現是能量和危險物質的釋放,因此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可用能量的強度和危險物質的量來衡量。能量包括電能、機械能、化學能、核能等,危險源的能量強度越大,表明其潛在危險性越大。危險物質主要包括燃燒爆炸危險物質和有毒有害危險物質兩大類。前者泛指能夠引起火災或爆炸的物質,如可燃氣體、可燃液體、易燃固體、可燃粉塵、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質、混合危險性物質等。后者系指直接加害于人體,造成人員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學物質。可根據使用的危險物質量來描述危險源的危險性。表1是國際勞工局建議用以鑒別重大危險裝置的重點物質。
表1 國際勞工局建議用以鑒別重大危險裝置的重點物質
物質名稱 |
數量(>) |
物質名稱 |
數量(>) |
一般易燃物質: 易燃氣體? 高易燃液體? 特種易燃物質: 氫? 環氧己烷? 特種炸藥: 硝酸銨? 硝酸甘油? 三硝基甲苯? 特殊有毒物質: 丙烯腈 |
200t? 50000t?
50t? 50t ?? 2500t? 10t? 50t??
200t |
氨? 氯? 二氧化硫?
硫化氫? 氰氫酸? 二硫化碳? 氟化氫? 氯化氫? 三氧化硫? 特種劇毒物質:? 甲基異氰酸鹽 光氣 |
500t? 25t? 250t?
50t? 20t? 200t? 50t? 250t? 75t??
150kg? 750kg |
(5)危險源等級劃分?
危險源分級一般按危險源在觸發因素作用下轉化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與發生事故的后果的嚴重程度劃分。危險源分級實質上是對危險源的評價。按事故出現可能性大小可分為非常容易發生、容易發生、較容易發生、不容易發生、難以發生、極難發生。根據危害程度可分為可忽略的、臨界的、危險的、破壞性的等級別。也可按單項指標來劃分等級。如高處作業根據高度差指標將墜落事故危險源劃分為四級(一級2~5m,二級5~15m,三級15~30m,特級30m以上)。?
從控制管理角度,通常根據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大小、控制難易程度、事故可能造成損失情況進行綜合分級。表2是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危險源的劃分方法。I級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多人死亡,設備系統造成重大損失的生產場所;II級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死亡或多人重傷,導致設備造成較大損失的生產場所;III級危險源指可能造成重傷,導致設備造成損失的生產現場。不同行業與不同企業采取的劃分方法也各異,企業內部也可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劃分。劃分的原則是突出重點,便于控制管理。?
表2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危險源的劃分方法
典型Ⅰ級危險源 |
典型Ⅱ級危險源 |
典型Ⅲ級危險源 |
鍋爐房? 氫(氧)氣站? 大中型油庫? 硝鹽槽? 彈(炸)藥庫? 空壓站? 煤氣站? 液化氣站? 乙炔站? 廠內運輸主要交叉道口 |
變配電站? 噴漆廠房? 起重吊車? 試車(飛)臺(站) 小型油庫? 汽油洗滌間? 爆炸成型場所? 各種金屬熔爐? 劇毒品庫? 高處作業場所? 氣瓶庫 |
沖床? 帶鋸? 剪床? 油封間? 木工平刨? 制冷間? 落壓床
|
上一篇:施工現場危險源識別和風險評價表
下一篇:重大危險源辨識及評估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