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的依據
(1)編制預案的主要依據是危險源的潛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首先應對生產過程中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可參照《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GB 18218-2000),然后對重大危險源的潛在事故和后果進行分析,根據分析情況來編制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建立“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根據礦井瓦斯、突水、頂板、動力性災害,壓力容器、危險化學品燃燒爆炸、重大火災、機電事故等事故災難特性,進行事故災難應急管理、應急響應、應急信息交換共享與集成、人員定位和搜救、應急搶險等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的綜合考慮,增強礦井應急救援能力。
(3)目前《全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總體規劃方案》已編制完成,各級政府組建了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立緊急情況下的快速、有效地組織事故搶險、救援和應急機制,保證企業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事故的影響和損失。事故預防與應急處理工作,要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相互協助、加強合作的原則。
2 編制應急救援預案的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眾,以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落實和完善應急預案為基礎,以提高預防和處置安全生產事故能力為重點,全面加強應急救援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安全生產事故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防范勝于救災。以努力保護人身安全為第一目的,同時兼顧設備和環境的防護,盡量減小災害或事故的損失程度。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應急預案所規定和明確的組織、程序、資源、措施等應當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滿足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的需要。
3 編制應急救援預案的主要內容
按照系統工程理論的思想,應急救援預案是一個開放、復雜和龐大的系統,需要有系統的設計、標準化的組織實施文件、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和持續改進的運行機制。應急救援預案的文件體系框架由預案的基本方案和程序文件兩大部分組成,要素由5個一級和15個二級的核心要素構成。
3.1 應急策劃
應急策劃包括危險源辨識與安全風險評價、資源分析、事故預防和法律法規要求3個二級要素。
(1)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主要是對潛在安全生產事故危險的地點、類型、性質和規模及緊急情況發生時的可能關系及影響范圍進行預測和安全風險評估。
(2)資源分析,事故預防。根據應急救援活動需要資源的類型(人力、裝備、資金和供應)和規模(要標明具體數量),調查清楚現有資源概況,然后提出資源補充、合理利用和資源整合的建議方案。同時必須加強重大危險源的監控,發現可能導致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隱患或險情立即停產整頓,并及時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及時消除隱患,預防事故發生。
(3)符合《安全生產法》、《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與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制定、培訓、演練、監督管理有關的規定和要求。
3.2 應急準備
應急準備包括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應急物資、互助協議、應急人員培訓教育和預案演練4個二級要素。
(1)應急指揮機構與職責分工。明確應急組織機構、參加單位、人員及其作用;建立應急指揮中心,明確總負責人,以及每一具體行動的負責人;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通常下設綜合組、現場搶險救援組、后勤保障組、衛生醫療救護組、善后處理組、安全保障組、事故調查組7個組,負責對事故的指揮協調和搶險救援。
(2)應急物資包括基本設備設施、專用設備和資金支持。如醫療衛生救護組負責組織對傷員進行現場緊急搶救和轉移治療。通信、電力等部門要根據需要做好通信暢通和電力保障;由安全保衛組負責組織警力,做好事故礦區警戒,維護礦區社會治安秩序,保證急救道路交通安全暢通。
(3)互助協議。煤礦企業要成立輔助救護隊伍并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對緊急情況需要協助的政府機構與單位要建立的聯系,通過同礦山救護隊簽訂救援互助協議的方式實現。
(4)人員培訓教育和應急救援預案演練。對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
3.3 應急響應
應急響應包括現場指揮與控制、匯報程序、確定施救方案和處理程序等8個二級要素。
(1)現場指揮與控制。事故發生后以確保人員安全為主要目標,按照應急預案的響應程序指揮、協調救援行動,合理使用應急資源,使事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
(2)報警與通知系統。接到報警后要初步分析,落實事故的地點、時間、類型、范圍,初步分析事故趨勢。熟悉報警步驟,以確保能盡快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主要包括:單位內部和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相關人員的通信聯絡方法;與應急救援服務機構的聯絡方法;與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政府主管部門的聯絡方法等。
(3)事故匯報程序。事故被確認后立即匯報政府應急主管部門,以傳真方式書面上報:事故的簡明情況(包括發生事故的煤礦、時間、地點、傷亡人數、簡要經過、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現場組織事故搶救處理情況以及采取的措施;需要上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4)確定施救方案和處理程序。應急指揮部在進一步核實事故災害性質、發生地點、涉及范圍、受害人員分布后,根據不同事故類型,確定施救方案,規定處理程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5)緊急處置。主要依靠礦區應急處置力量。事故應急時,迅速反應和正確措施是關鍵。煤礦事故發生后,企業和政府應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根據事態發展變化情況,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在充分考慮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依法及時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可以向其他煤礦企業征集救援設備和救援人員。
(6)實施搶救。由現場搶險救援組負責組織專業隊伍按《施救方案》和有關施救規定,本著“先傷、后亡”的原則搶救人員。
(7)醫療與衛生服務。由專業和接受過急救和心臟恢復培訓的人員,組成醫療救援小組,在衛生部門的配合下,及時提供應急需要的醫療設備和急救藥品。
(8)應急結束。當遇險人員全部獲救,遇難人員情況清楚,事故現場得到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后,經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和批準,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
3.4事故后的恢復程序
包括確認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程序,撤出救援力量和宣布取消應急的程序,對于現場清理和受影響區域的連續監測程序,恢復正常狀態的程序等,以及對于破壞損失的評估程序,進行事故調查和后果評價及善后處理的程序等。
3.5 應急救援的保障措施
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則應是集中管理、統一指揮、規范運行、標準操作、反應迅速和救援高效。
(1)建立24h值班制度。明確值班任務,遇有問題及時處理。
(2)演練與修訂。建立應急預案的編寫、審核、批準、發放、修改、檢測和更新預案等程序,并通過預案演練和能力評估對預案實現持續改進。編寫應急預案文本文件,僅僅是應急預案的第一步,通過演習可以驗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合理性。發現與實際不符合的情況,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
(3)成立事故應急救援專家組,為事故應急救援救護提供技術支持。
(4)煤礦企業做好事故應急救援必要的資金準備、搶險物資、運輸等各種保障。
4 應急救援預案編制方法與實施步驟
(1)危險源識別,需求分析。應用煤礦已有的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結果,包括重大危險源識別、事故類型、脆弱性分析和重大事故災害風險分析等,以及事故有關資料應急救援案例的分析,做出應急救援能力評估和應急資源整合需求分析。其中包括人力、裝備、物質和財政資源。
(2)提出框架設計,分工編制。首先應組成編制小組,提出預案整體框架設計和各級文件目錄清單。明確編制任務,明確各階段的目標和完成期限,并經常監督檢查進度和完成情況。
(3)系統集成。主要任務是檢查各級文件與同級程序中互相交叉、重復和遺漏、失誤等,把編寫整理出的各類文件集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
(4)綜合審核,批準發布。聘請有關專家來組織論證、評價和審查,側重在對框架文件的技術內容科學性、應急救援活動的可行性、行政管理需要的協調性以及應急救援組織適應性等進行嚴格審核評估等。以文件形式下發,由最高行政和技術負責人簽署發布實施。
(5)應急救援預案的更新與修訂。根據演練和應急實踐,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對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進行修訂完善,增強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分工、流程的合理性。預案的更新修改情況及時通知所有與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有關的人員。
5 結語
(1)應急預案是各單位應急救援的詳細行動計劃和技術方案,應急策劃是制定應急救援預案的技術基礎,應急響應是應急預案中核心的內容;編制過程劃分為5個基本的步驟,同時預案編制與實施應實現持續改進的機制;面向全員,加強宣傳和應急救援教育,大力普及事故災難預防、避險、報警、自救、互救知識。
(2)編制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建立安全生產事故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工作,要組織職工學習、演練、貫徹實施,提高職工搶險救災的應急處理能力。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或災害,救災系統立即啟動,各救災職能組迅速投入搶險救災,達到反應快速、應急處理有效、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或災害損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