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皇家空軍統計在戰爭中失事的飛機和犧牲的飛行員以及飛機失事的原因和地點,其結果令人震驚:奪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敵人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風暴雨,二是飛行員的操作失誤。
更令人不解的的是事故發生最頻繁的時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緊急撤退時,而是在戰斗機完成任務勝利歸來,即將著陸的幾分鐘里。
但是心理學家對這個結果絲毫不驚訝,他們說這是典型的心理現象。在高度緊張過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類心理會產生“幾乎不可戰勝的放松傾向”。飛行員在高度集中,雖然外界環境惡劣,但由于大腦正處于極度興奮中,反而不容易出紕漏。
在返航途中,飛行員精神越來越放松,當他終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飛機離跑道越來越近時,他頓時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這一瞬間的放松,釀成大禍。因此人們管這種狀態叫“虛假安全”。
事例點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麻痹和放松,危險的“安全”最危險。結合煤礦安全生產的實際情況及現代事故致因理論,對以下三個方面的情況與上述事例相似相近,應加以重點防范:
一、施工終結和工程收尾完工期間,容易發生“幾乎不可戰勝的放松傾向”,是最危險的“安全”。
二、小施工完工和交接班時間,容易發生搶時間,拼設備、拼體力、搶進度、拼安全,盡最大限度地去完成工作量,而人員自己的安全意識麻痹和松懈,是最危險的“安全”。
三、工作現場條件好,設備運行正常,長時間安全無隱患、無事故,是最容易發生:“正常心理無顧及放松傾向”, 是最危險的“安全”。
上一篇:節日更要提防“思想隱患”
下一篇:我的崗位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