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全”靠科技 “小安全”靠管理
2009-06-03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機車之所以可以飛速前行,不是因為它有一臺好的發動機,而是它擁有一副好的剎車。而我們的安全恰恰是在生產活動中扮演剎車的角色,我們知道,沒有剎車,車跑得再快也是沒有意義的。
任何一本安全讀本,或者以安全為主題的出版物大都有這么一句刻骨銘心的話“安全史是一本血淚史”,這句話是對安全最真實的寫照。安全史是一本血淚史,血和淚均出自人體,所以事故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人,也就是生產關系中的勞動者!馬克思在生產關系中提到,勞動者是生產關系的主體和核心,已經說明了勞動者是極其重要的,在生產活動中要保護好勞動者。其實這也恰好迎合了我們構建人文、和諧社會的需求,而人文、和諧之中,安全則是我們“精神溫飽”的底線,不管怎樣,與一個不重視生命的社會講人文、講和諧,是沒有意義的。
就事故本身而言,其實它是件低概率事件,我大學學過的一門課程《事故致因理論》提到,事故之所以為低概率事件就是當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加上管理缺陷、環境惡劣(小概率),這幾個因素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相交叉時候,能量就意外釋放,事故就發生了,但是這幾個因素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相交叉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采取恰當的科學的預防和管理措施,就可以將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得更低,從而杜絕事故。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一句“預防為主”表明在這場生產大戰中我們扮演防守者的角色,就像一個人對待疾病的態度一樣,就是預防,而且要積極預防!那我們怎么預防疾病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讓疾病無孔可入,預防事故也恰恰如此,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讓良好作業習慣滲透每一個作業者的心中,這首先要求我們安全員具有較高的“安全素質”,從安全出發,我們要求作業人員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會安全”,最后到“我能安全”,就算安全員“送佛送到西”,要想實現作業者自主積極地提高自我安全意識,我認為三級教育是最好的途徑。落實到我們項目就是要千方百計發揮好農民工夜校的作用,將“安全”真正滲透到作業者骨頭里,作業現場就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還能降低事故發生率,人為可管的我們叫“小安全”。
是不是只要加強管理,事故就不會發生了?如果很多人在一部正在作業的外用電梯內,突然電梯失靈而發生事故又該如何解釋呢?沒有人的不安全行為,沒有物的不安全狀態,沒有管理失誤,沒有惡劣的環境因素,是什么原因呢?《人機工程學》提到,在機械設計制造中不可能有百分百完美的設計制造,這就是“設計缺陷”,它和誤差一樣,是不能避免的,只能減小。而由設計缺陷引起的風險率和事故概率基本上是不變的,不會因為加強管理(除非不用)或積極預防就能改變,所以我們引入“三同時”原則:同時施工、同時設計、同時投入使用,以此減小設計缺陷。這就是安全對科技的渴求,要求科技給作業人員一個“想自殺都沒有機會的作業環境”,不給機械任何傷害作業者的機會,這也是科技對安全的責任,科技可管的我們叫“大安全”。
如果通過科技可以將大型設備設計缺陷降低到無窮小,那么“大事故”就不會發生;通過加強人為管理可以完全解決“小事故”,這樣分析來看,“大安全”靠科技、“小安全”靠管理,科技和管理的結合可以打造一個“極其安全”的作業環境。
“安全”,要求我們每個置身生產活動之中的人去探索、去成全,尤其是我們安全員,我們的責任就是結束這本“血淚史”,讓我們一起落實好“管生產就要管安全”,早日實現“精神溫飽”!